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莎车县

莎车县

1913年改莎车府置,属新疆喀什噶尔道。治所在叶尔羌汉城 (今新疆莎车县)。1930年属喀什噶尔行政区,后直属新疆省。


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。属喀什地区。面积8195.6平方千米。人口62.1万。辖7区、7镇、22乡。县人民政府驻莎车镇。喀拉吐孜、克孜勒克尔、托盖等山峰,与西部的喀喇昆仑山相耸立。叶尔羌河由西南流向东北部。“莎车”一词,源于鸭尔看,汉武帝时汉文称叶尔钦、鸭尔看,《西域史记》书中释解基于“鸭尔看”,当时所辖范围广袤,便有“土地广袤”之意。莎车是西域古国,西汉时为塔里木盆地西部强国,汉宣帝时,解忧公主的儿子万年曾为莎车王;东汉章帝元和三年(86年)降于班超。北魏时并于疏勒。唐代归疏勒镇管辖。公元10世纪末降于喀拉汗王朝的玉素甫喀迪尔汗。西辽时属耶律大石。元为鸭儿看驿,属察合台汗国。16世纪中叶,察合台后裔建立叶尔羌汗国一统南疆各地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平定大小和卓之后,清廷设办事大臣,道光六年(1826年)陷于张格尔;十年,清平定张格尔后,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移驻莎车。同治三年(1864年)属阿古柏。光绪八年(1882年)清政府平定阿古柏设莎车直隶州。二十八年升为莎车府,辖蒲犁厅、巴楚州及叶城、皮山二县。1913年改为莎车县。1929年莎车与叶尔羌分设二县,1944年复并。莎车县属喀什行政区管辖。1949年属莎车专区。1956年裁撤莎车专区,莎车等五县并归喀什专区。1970年属喀什地区。达木斯山峰、棋盘土山等山峰均高出海拔2700~3500米。有叶尔羌河、提孜那甫河等河。属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。农产有棉花、小麦、玉米、稻,并兼作瓜果、蔬菜,其中棉花生产居自治区榜首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铜、铅等。有棉纺、棉花加工、电力等工业。315国道、喀和公路和莎巴公路通贯全境。名胜古迹有阿孜那清真寺、阿勒屯麻扎、莎车加麻霍加买买提西热甫坟墓和阿曼尼沙汗陵墓、阿曼尼沙汗雕像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城

    即今福建南靖县治山城镇。1938年7月南靖县治由靖城镇迁此。1983年版《南靖县地名录》:“因四面环山,依山为城,故称山城。”又因境内有紫荆山,又称紫荆、荆城。集镇名。在甘肃省环县西北部、环江上源西川

  • 伊犁将军

    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置,治所在惠远城(今新疆霍城县南三十里,伊犁河北)。《清一统志·新疆统部》:总统伊犁等处将军“统辖天山南北各新疆地方驻防官兵调遣事务”。辖境相当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流域和

  • 罗科

    又名罗科马。在今四川炉霍县东北罗科马区。分上下二部,各有头人治理。清宣统三年 (1911) 改流,上罗科归炉霍屯,下罗科归道坞管理。

  • 泗水国

    西汉元鼎四年 (前113) 分东海郡地置,治所在凌县 (今江苏宿迁市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泗阳、淮阴及宿迁东南部地。东汉建武十三年 (37)废。西汉元鼎四年(前113年)分东海郡三万户置,封常山宪王子

  • 马场垣遗址

    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,北濒湟水。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。面积三万多平方米。遗址四周断崖上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和窖穴遗迹十分丰富,包含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、齐家文化、辛店文化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

  • 爰得县

    西汉置,属安定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。东汉废。北魏复置,属新平郡。北周省。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,属安定郡。东汉废。北魏复置,属新平郡,北周又废。

  • 海沙场

    在今浙江海盐县东北十七里海塘乡驻地之场前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5海盐县: 有 “海盐、沙要(腰)、芦沥三盐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海盐县: “县城西旧有海沙场盐课司,本宋、元时置,明正统元年移置沙腰村

  • 怀德宣抚司

    元至顺二年(1331)改怀德府置,属四川南道宣慰司。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。至正中升为军民宣慰司。明初改为军民宣抚司。后废。

  • 伊吾设治局

    1935年析哈密县置,属新疆省。治所在阿都鲁克(今新疆伊吾县)。1944年升为伊吾县。1937年6月由哈密县析置,治阿都鲁克(即伊吾城,今新疆伊吾县伊吾镇)。1944年升县。

  • 洮河县

    ①北周置,为洮河郡治。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。隋开皇初并入河津县。②隋仁寿元年 (601) 改广恩县置,属旭州。治所在今碌曲县东双岔乡。大业初改名洮阳县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改洮阳县置,治今甘肃省碌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