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膏箐口
在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南。清乾隆十六年(1751)开。
在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南。清乾隆十六年(1751)开。
即今辽宁锦县西北班吉塔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义州: “班吉塔在州城西南一百十五里。”
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沿岸,为古代东西方交通线所经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 “自日南障塞、徐闻、合浦船行可五月,有都元国; 又船行可四月,有邑卢没国; 又船行可二十余日,有谌离国。” 可能即 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
即今浙江湖州市西南三十里宝积山。《寰宇记》卷94引 《山墟名》 云: “昔夏后杼巡狩之所。”故名。唐颜真卿修 《韻海镜源》 于此,并撰 《杼山妙喜寺碑铭》。又称宝积山。在浙江省湖州市西南。夏后杼巡狩之
即今湖北汉川县西南四十六里里潭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汉川县:小理潭“在县西南百里,汉水所注也”。
即泇河。明万历间开凿, 自夏镇(今山东微山县)附近李家口引运河水,东流合彭河,又合氶、泇、沂等水,出邳州直河口(今江苏宿迁市西北皂河集西)入黄河,全长二百六十里。自后运道由泇河经微山湖东,西北直达济宁
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6开州: 洪洋山 “山秀丽而隆峻。《志》 云: 澶渊旧在其下。今山南有浮翠桥,即澶水所经也”。
南朝宋置,属宋康郡。治所当在今广东阳西或电白县地。隋废。
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辉特部。驻牧地当在今青海共和县东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青海辉特部: “牧地当巴彦诺尔之南。”
在北宋东京城 (今河南开封市) 雷家桥西南。祀太公姜尚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开元十九年 (731),“初令两京诸州各置太公庙,以张良配享”。肃宗上元元年 (760),“追谥太公望为武成王,选历代名将为亚
即百叟塘墟。在今广东连平县西南七十里百叟村。明移长吉巡司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