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莽河
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。因改徙于王莽时,故名。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折北流经南乐县西,又东北经河北大名县、馆陶县东,折东经山东聊城市、茌平县北,又折北经高唐县东、平原县西,再由德州市经河北东光县、南皮县、沧州市,东北至黄骅市、天津市入海。《水经注》称大河故渎。唐宋时故道犹存。北宋嘉祐五年(1060), 自今河北大名县至山东陵县一段故道中部分河段(时称四界首河),为黄河东流所夺。金、元以后堙废。
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。因改徙于王莽时,故名。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折北流经南乐县西,又东北经河北大名县、馆陶县东,折东经山东聊城市、茌平县北,又折北经高唐县东、平原县西,再由德州市经河北东光县、南皮县、沧州市,东北至黄骅市、天津市入海。《水经注》称大河故渎。唐宋时故道犹存。北宋嘉祐五年(1060), 自今河北大名县至山东陵县一段故道中部分河段(时称四界首河),为黄河东流所夺。金、元以后堙废。
即今广西贺县西南公会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贺县图:西南有公会墟。
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东北。明万历《高州府志》卷1:电白县有庄峒圩。清道光《电白县志》卷8:庄洞圩“在县(治今电城镇)东十里”。
即玄武山。又名三隅山、三堆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元武山“在县城东南涧中。石多龙蛇状, 因名。圣水泉出焉”。
唐于木底城置,属安东都护府。治所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北木奇镇。后废。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木奇镇。唐总章二年(669年),薛仁贵攻拔高丽木底城后置。属安东都护府。至德后废。
①在今云南曲靖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4曲靖军民府南宁县:胜峰山“旧名妙高山, 明初颍川侯、西平侯与元羊章达里麻战,胜之,改今名”。②即须弥山(见佛经)。今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尔、锡金
①五代周显德五年 (958) 置,属通州。治所在今江苏启东市东北南阳村附近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2扬州府海门县: “以僻在海隅,因名。” 元末以水患徙治礼安乡 (今通州市东)。明正德七年 (1512)徙治
明正统五年(1440)筑,在今河北怀安县(柴沟堡镇)西四十里西洋河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万全右卫:西阳河堡“堡为宣镇极西,西北与大同平远堡接壤。两面皆边,最称冲要”。
在唐北庭都护府西北,金山(阿勒泰)之西。 一说为乌伦古河, 一说为哈额尔齐斯河, 一说为新疆塔城市东之阔布克河。唐时葛逻禄部原在此游牧。古水名。在唐北庭都护府西北,金山
①北魏孝昌中置,治所在白马城 (今山西临汾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、霍州二市及洪洞、浮山、安泽、汾西等县地。建义元年 (528) 改晋州。②西魏废帝三年 (554) 改肆州置,治所在下溠县 (今湖北随
即英额齐盘山。在今新疆莎车、叶城二县西南。《清史稿· 兆惠传》: 乾隆二十三年(1758) 讨大小和卓木之乱,“兆惠念兵寡而 (叶尔羌) 城大,不任攻,谍言贼牧群在城南英峨奇盘山,乃帅轻骑躏其牧地,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