熙穆县
南朝宋置,属宋熙郡。治所在今广东高明市或鹤山市境。隋平陈,废入平兴县。
古县名。南朝宋元嘉中置,治今广东省高要市东南。属宋熙郡。隋开皇时废。
南朝宋置,属宋熙郡。治所在今广东高明市或鹤山市境。隋平陈,废入平兴县。
古县名。南朝宋元嘉中置,治今广东省高要市东南。属宋熙郡。隋开皇时废。
在今台湾省彰化县东南。清乾隆间范咸《重修台湾府志》卷1:大武郡山“在(彰化)县治东南四十里。由牛相触分支右出,横亘二十余里结县治”。
南宋置,治所在今贵州龙里县北。后废。南宋置,治今贵州省龙里县北。属黔州所领诸羁縻州。后废。
在今四川开县东北温泉镇南。清咸丰《开县志》 卷13: 膏谷井 “乾隆四十七年开,煎锅二十七口”。
亦作大榭山。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南海中大榭岛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定海县:“有大谢、小谢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92定海县:大谢山“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海中。其旁为小谢山……南临黄崎港。北由大猫海洋至金塘、鹿山,最
①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。西汉武帝时开凿。自今陕西澄城县西南引洛水东南流,至今大荔县西仍入洛水。渠经商颜山(今名铁镰山)下,土松渠岸易崩,乃凿井在井下开渠通水,长十余里。历十余年始通。《史记·河渠书
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属并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古交市。《元和志》卷13交城县:“取古交城为名。”唐天授二年(691)移治却波村(今交城县)。开元十一年(723)属太原府。元属冀宁路。明属太原府。民国初
即今四川屏山县西北龙华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马湖府屏山县“泥溪驿”条下:“龙华驿在府西百里。本名蛮彝驿,万历中改今名。”
即浯溪。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之浯溪。唐上元中元结罢道州归,爱其山水,因家焉。亦名漫郎宅。《方舆胜览》卷25引宋陈衍《题浯溪图》云:“元氏始命之意,因水以为浯溪,因山以为吾山,作屋以为吾亭。三吾之称,我所自
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梧州置,属广西道。治所在苍梧县 (今广西梧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梧州市及苍梧县地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改为梧州府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升梧州置,治苍梧县(今广
在今云南嵩明县南,杨林西南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云南府:乌纳山“有石若马头,土人以乌纳名之。山周百余里,西距呈贡,东接宜良,水草宜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