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阴军
五代南唐升元中置,治所在江阴县(今江苏江阴市)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军废。南宋建炎四年(1130)复置,绍兴二十七年(1157)废,三十一年(1161)复置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升为江阴路。
五代南唐昇元中置,治江阴县(今江苏江阴市)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年)废,南宋建炎初复置,绍兴二十七年(1157年)复废,三十一年又置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为路。倚江为险,宋南渡后,置营寨于城北君山山麓,为战守要地。
五代南唐升元中置,治所在江阴县(今江苏江阴市)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军废。南宋建炎四年(1130)复置,绍兴二十七年(1157)废,三十一年(1161)复置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升为江阴路。
五代南唐昇元中置,治江阴县(今江苏江阴市)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年)废,南宋建炎初复置,绍兴二十七年(1157年)复废,三十一年又置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为路。倚江为险,宋南渡后,置营寨于城北君山山麓,为战守要地。
即今云南永胜县西七十二里梓里。
在今西藏定日县 (协嘎尔) 西一百四十里。为藏南重地。清代称定日汛,有重兵驻防。松筠 《西招纪行诗》 注: “定日汛岔路有三: 一西北行四日至宗喀,自宗喀西南行三日,可抵洛咙边隘; 一西行二日即抵聂拉
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改钱江县置,与钱塘县同为杭州治。治所即今浙江杭州市。南宋为临安府治。元为杭州路治。明、清为杭州府治。1912年与钱塘县合并为杭县。古旧县名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改钱江
南宋庆元四年(1198)置,在今福建永安县北。元废。南宋庆元四年(1198年)置,在今福建省永安市北。元废。
1932年置,即今浙江海盐县西南三十四里通元镇。镇以寺得名。明天启 《海盐县图经》卷3: 法喜寺 “旧名通元寺,吴大帝孙权夫人舍宅置”。在浙江省海盐县西南部。面积40.4平方千米。人口2.6万。镇人民
秦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即今河南西峡县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 秦二世三年 (前207),刘邦“降析、郦”。西汉属弘农郡。东汉属南阳郡。三国魏属南乡郡。西晋属顺阳郡。南朝宋废。古县名。秦置,因析水得名。治今
唐置羁縻州,属灵州都督府。侨治鸣沙县界(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南,黄河东岸)。后废。唐羁縻州。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以回纥浑部置皋兰都督府,后改为东皋兰州。约在今蒙古国土拉河流域。永徽元年(650年)复为
即今江苏西南部之茅山。地跨今句容、金坛、溧水、溧阳等县市境。《元和志》卷25润州句容县云:“县有茅山, 本名句曲, 以山形似 ‘己’字,故名句曲。”《梁书·陶弘景传》:南齐永明十年(492),陶弘景辞
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固始县 “青峰岭” 条下: “又县北七十里有蓼城冈,或以为古蓼国城盖在此。”
即洭水。今广东连州市东南连江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元鼎五年(前112)秋,“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, 出桂阳,下汇水”。《集解》徐广曰:“一作‘湟’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桂阳郡桂阳县:“汇水南至四会入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