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桓州

桓州

①唐渤海国置,属鸭渌府。治所在桓都县(今吉林集安市西南通沟村。一说即今集安市)。辽属渌州,治所即今集安市。金废。

②金大定二十年 (1180) 置,属西京路,并为西北路招讨司治所。初治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子。后北迁三十里建新桓州城 (即今正蓝旗北四郎城),置清塞县为州治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多伦县及正蓝旗、正镶白旗、太仆寺旗等地。大安三年 (1211) 陷于蒙古,州县俱废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 复置,属上都路。明洪武中废。


(1)渤海国置,治桓都县(今吉林集安市西通沟)。辖境约当今吉林省集安市、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等地。金废。(2)金置,治清塞县(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四郎城)。属西京路。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、正镶白旗、太仆寺旗、多伦县和河北省康保、沽源二县北部地。蒙古省,至元二年(1265年)复置。明洪武中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龙场

    即今贵州贞丰县西北龙场镇。清有千总驻此。

  • 葱聋山

    一名五老山。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 “葱聋之山,其中多大谷。”

  • 缙云 (雲) 寺

    又名相思寺。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区缙云山上。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 (423)。唐宣宗大中元年 (847) 赐额 “相思寺”。因缙云山有相思岩而得名。北宋景德四年 (1007) 改崇教寺。明万历年间改

  • 羡裒山

    在今云南蒙自县东九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临安府: 羡裒山 “上多石笋,绝顶平地千顷,中有三池,水草四时不枯竭,最宜牧放”。

  • 白盐池

    ①在今陕西定边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卷4:盐州五原县有盐池四所,一乌池,二白池,三细项池,四瓦窑池。乌、白二池出盐。唐置白池县,即以地近白池而名。②在今甘肃民勤县境内。《元和志》卷40姑臧县:“武兴盐池、

  • 中镇水

    即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境之大渡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峨眉县“土地关”条下:“左路由下马胜溪至古金寺,渡中镇河,有中镇巡检戍之。”《清一统志·嘉定府一》:阳江,“《旧志》:大渡河自黎大所穿野夷界至中镇入

  • 冯滷池

    即白盐池、黑盐池,分别在今宁夏盐池县北和陕西定边县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永初元年(北魏拓跋嗣泰常五年,420),“魏主如翳犊山,遂至冯滷池”,即此。

  • 延庆卫

   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延庆州:延庆卫在“州东南四十里居庸关口,本名隆庆卫,建文四年燕王置卫于此。隆庆初,改今名。领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千户所”。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)废。明

  • 兴山县

    三国吴永安三年(260)置,属建平郡。治所在高阳城(今湖北兴山县北丰邑坪)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4兴山县:“兴山者环邑皆山也,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上,故名。”南朝宋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)复置,属归州。贞观十

  • 刘二堡

    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南六十里刘二堡镇。清光绪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辽阳州图:西南有刘二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