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新安郡

新安郡

①西晋太康元年 (280) 改吴新都郡置,属扬州。治所在始新县 (今浙江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,现已没入千岛湖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黄山市大部、歙县、休宁、黟县、祁门、绩溪等县及江西婺源、浙江淳安县地。隋开皇九年 (589)废。

②北魏太和十二年 (488) 升新安县置,治所在今河南义马市西石河村。十九年 (495) 复为新安县。东魏天平元年 (534) 复置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新安、渑池二县东部,洛阳市西部地。北周保定三年 (563)废。建德六年 (577) 复置。移治通洛城 (今河南新安县)。隋开皇初废。义宁二年 (618) 复置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改为谷州。

③南朝梁大同二年 (536) 置,属万州。治所在三冈县 (今四川达县西南四十里河市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西南部地。西魏废帝二年 (553) 改为新宁郡。

④东魏兴和中侨置,属义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。北齐废。

⑤东魏武定元年 (543) 置,属武州。治所在雁门川 (今山西繁峙县西)。北齐废。

⑥西魏改南部郡置,属隆州。治所在南部县(今四川南部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南部县地。北周废。

⑦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歙州置,治所休宁县(今安徽休宁县东万安)。十三年 (617) 移治歙县(今安徽歙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流域及祁门县、江西婺源县地。唐初复改为歙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新安郡,乾元元年 (758) 又改为歙州。后世因以新安为歙州、徽州所辖地之别称。南宋罗愿 《新安志》 即此地的志书。


(1)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新都郡置,治始新县(今浙江淳安县西)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淳安县以西,安徽省新安江流域、祁门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。隋开皇中废。(2)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年)置,治新安县(今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新安县一带。属洛州,十七年属司州。十九年省。东魏天平初复置。属洛州。北周属熊州,明帝初为中州治。保定三年(563年)省,建德六年(577年)复置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改置谷(穀)州。(3)东魏武定元年(543年)置,治雁门川(今山西繁峙县西)。北齐时废。(4)西魏置,治南部县(今属四川)。北周废。(5)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歙州置,治休宁县(今安徽休宁县东万安),后移治歙县(今属安徽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新安江流域、祁门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。唐武德初改为歙州。天宝时复置,乾元元年(758年)又改歙州。后世因以新安为歙州、徽州所辖地的别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泽山

    在今陕西安塞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塞县:天泽山“在县(今沿河湾镇)东五里。上有天泽泉”。

  • 文县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置,治所即今甘肃文县。成化九年(1473)改置文县。

  • 盖竹

    即今福建建阳县东盖竹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贺齐传》: 建安八年 (203),“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,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,同出馀干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晋齐王开运元年 (944),南唐将查文徽击建州,“自建

  • 仵清池

    在今河北沧县东南仵龙堂乡。《元和志》卷18沧州清池县:仵清池“在县(今沧县东南旧州镇)东南十五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沧州“萨摩陂”条载:仵清池“在旧清池县东南十八里。《舆地志》:浮阳县有大连淀。北魏

  • 长平镇

    北宋置,属阴平县。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文胜乡(长坪场)。

  • 昭莫多

    又作昭摩多、召磨多。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东南土拉河上游南岸。《清史稿·圣祖本纪》:康熙三十五年 (1696),“抚远大将军伯费扬古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”,即此。“昭莫多”,蒙古语意为树木。又作昭摩多,蒙

  • 塔影湖

   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范围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泗州: “塔影湖在州西北四十里。以湖东龟山寺塔影倒入湖中而名。”②在今安徽泗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泗州》: 塔影湖 “湖东有龟山寺塔,日照塔影入湖,故名

  • 经城县

    隋开皇六年 (586) 改武强县置,属贝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威县北五十里经镇。大业初属清河郡。唐属贝州。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废入宗城县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兴元元年 (784),朱滔 “遣马实攻宗城

  • 清水河镇

    即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四十里清水镇。民国 《芜湖县志》 云: 清水河镇 “即 《旧志》 杨青市,在县东二十里清水河口。自万顷湖开垦后,逐渐繁盛”。《芜湖县地名录》: 清水镇 “因地处青弋江、水阳江汇合口,

  • 卤城

    在今甘肃天水市与礼县之间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夏侯渊传》:建安十九年(214),“赵衢、尹奉等谋讨超,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”,即此。在今甘肃省天水市、甘谷县之间。三国蜀诸葛亮斩魏将张郃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