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王镇
清置,属修武县。即今河南焦作市东二十里待王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9作 “待至镇”。谓 “皆以武王伐纣时所经而名之也”。
在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市马村区东南部。面积40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《修武县志》:待王镇“在县西二十里。相传武王伐纣时箪食壶浆迎师处”,故名。1961年建待王公社,1984年改乡,1986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大豆等。有农机、面粉、消防器材、机械、陶瓷、造纸、食品加工等厂。新焦铁路、新济公路经此。古迹有邓庄古墓群、郭范街遗址等。
清置,属修武县。即今河南焦作市东二十里待王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9作 “待至镇”。谓 “皆以武王伐纣时所经而名之也”。
在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市马村区东南部。面积40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《修武县志》:待王镇“在县西二十里。相传武王伐纣时箪食壶浆迎师处”,故名。1961年建待王公社,1984年改乡,1986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大豆等。有农机、面粉、消防器材、机械、陶瓷、造纸、食品加工等厂。新焦铁路、新济公路经此。古迹有邓庄古墓群、郭范街遗址等。
即今广东南海市西南太平圩。明属高明县,置太平巡司于此。在今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高明镇东太平。明成化中移高明巡检司治此,改名太平巡检司。
一作南曹集。即今河南尉氏县南南曹乡。明嘉靖 《尉氏县志》 卷1 《市集》: “南曹寨集,在县南三十里。”
亦作蓬州。唐开元前置羁縻州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、甘洛县境。北宋以后废。
在今湖南吉首市市西北七十五里,与永绥(今花垣县)境之上高岩相接。清严如熤《苗疆险要考》谓“左倚峭壁,右临深涧,最为险阻”。清乾隆征苗时,屯永绥粮运于此。
北宋置,属彰明县。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南通口河(石泉河、湔水)东岸。(1)在江苏省如皋市南部、长江北岸。面积65平方千米。人口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二案,人口 6900。1957年设二案乡,1958年改公社。
①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2维州: “本徼外羌冉之别种也, 初蜀将姜维、马忠北讨北汶山叛羌,此其地也,今名姜维城,即维所筑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
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八十里。《宋史·王全斌传》:乾德三年(965)伐蜀,“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,造浮梁于江上, 蜀人见梁成, 弃砦而遁”。
即今河南长葛县治尚桥镇。《清一统志 ·许州直隶州》 “董村镇” 条下: “和尚桥镇在县(今长葛县东北十八里老城) 西南十八里。” 1960年长葛县徙治于此。在河南省长葛市西南部。面积40.7平方千米。
古道路名。古代甘肃入四川的道路之一。以景谷 (今青川河) 而名。由今甘肃文县顺白龙江而下,至四川青川县东北之白水镇,南下经广元市西南之宝轮院,南转至剑阁; 或由白水镇向西溯青川河而上,由青溪镇转南至平
北周改射江县置,属昌城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金华镇。《元和志》 卷33射洪县: “县有梓潼水,与涪江合流,急如箭,奔射涪江口,蜀人谓水口曰洪。因名射洪。” 隋属新城郡。唐武德初属梓州。天宝初属梓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