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等处行中书省
元至正末改两江道宣慰司置,治所在南宁路(今广西南宁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、柳州、桂林、梧州、玉林、河池、百色等地区、广东怀集县及贵州罗甸县、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、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、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地。明洪武九年(1376)改为广西布政使司。
元至正末改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置,治南宁路(治今广西南宁市)。辖境约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除钦州市以外的大部及贵州省贞丰、册亨等县地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置为广西布政使司。
元至正末改两江道宣慰司置,治所在南宁路(今广西南宁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、柳州、桂林、梧州、玉林、河池、百色等地区、广东怀集县及贵州罗甸县、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、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、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地。明洪武九年(1376)改为广西布政使司。
元至正末改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置,治南宁路(治今广西南宁市)。辖境约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除钦州市以外的大部及贵州省贞丰、册亨等县地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置为广西布政使司。
①在今河南沁阳市南。即广济河。其上源为济源市境之枋口水,经孟县、温县,至武陟县南入黄河。《新唐书· 崔弘礼传》: 长庆初,弘礼 “迁河阳节度使,治河内秦渠,溉田千顷,岁收八万斛”。②又名秦家渠。相传秦
在今陕西勉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梁乾化元年 (911), “蜀主以昌王宗为应援招讨使,定戎团练使王宗播为四招讨马步都指挥使,将兵救定军,壁于廉、让之间,与唐道袭合击岐兵,大破之于明
亦作厄鲁特。指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移居青海者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 “国初有厄鲁特顾实汗者,自西北侵有其地,遣使修贡。顺治十年诏封遵文行义敏慧顾实汗,后自分其地为左、右二境。部落散处其间,谓之西海
即冻州。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下冻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上下冻州:“本西原农洞地,旧名冻江,宋置冻州。”
金兴定四年 (1220) 改浮山县置,属平阳府。治所即今山西浮山县。元复改浮山县。古县名。金兴定四年(1220年)改浮山县置,治今山西省浮山县。属平阳府。元仍名浮山县。
又名双桥镇。即今江苏太仓市北新毛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太仓州:“毛家市在城北十三里。”
在今陕西甘泉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卷3甘泉县:“伏陆山在县理东北。有阿伏斤谷,其水出又潜流伏川陆,故号伏陆,天宝元年改为甘川谷。”
即今吉林榆树市东南土桥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6伯都讷厅:东南“八十里土桥子镇”。(按:伯都讷厅治在今榆树市)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吉林榆树县: “县属土桥子,在县市东百余里。”
南齐置,属永宁郡。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境。陈以后废。
在今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昆都仑河右岸。始建于清雍正七年 (1729)。汉名法禧寺。“昆都仑”,蒙古语意为横山口。原有大经堂及殿宇二十三座、藏经塔四座。现存经堂、殿宇十二座。殿堂内原有彩绘和塑像多已不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