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林县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为林州治。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下湾镇。六年 (623) 为绣州治。天宝初为常宁郡治,乾元初属复为绣州治。北宋开宝六年 (973) 废。
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下湾镇。属林州,后废林州,属绣州。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废入普宁县。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为林州治。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下湾镇。六年 (623) 为绣州治。天宝初为常宁郡治,乾元初属复为绣州治。北宋开宝六年 (973) 废。
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下湾镇。属林州,后废林州,属绣州。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废入普宁县。
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五十二里。《元和志》卷10任城县: 承注山 “在县东南七十六里。女娲生处。按今山下有女娲庙”。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4谓即 “承雀山” 之讹。
唐武德五年(622)改隋化县置,为南恭州治。治所在今广西蒙山县东北侧旧县。贞观八年(634)为蒙州治。天宝初为蒙山郡治,乾元初复为蒙州治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)州废,属昭州。元属平乐府。明洪武十八年
即今广东惠州市南三栋镇。清同治《广东图说》卷22归善县:“四围社约堡,城南五里,……往来大道有镇龙墟、三栋墟汛。”
1933年伪满取消昭乌达盟,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成立兴安西分省,1934年改为兴安西省。省会在开鲁县(今内蒙古开鲁县)。辖开鲁、林西二县及扎鲁特右翼、扎鲁特左翼(1935年扎鲁特左翼旗和扎鲁特右翼旗合
隋大业元年 (605) 改轮氏县置,属豫州。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。三年属河南郡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) 废。永淳元年 (682) 复置,二年 (683) 废。光宅元年 (684) 复置。万岁登封元年 (
即今福建惠安县东南大岞。明末清初仍悬在海中,现已与大陆相联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惠安县“獭窟山”条下:“又大岞山,在县东南海中。山顶有洞, 由小石门入丈余,折而右转,巨石如屏,可蔽内外,容数百人,一人持
又作九弓桥或九公桥。即今湖南邵阳县东北三十六里九公桥镇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邵阳县图:县西南有九工桥市。
一作南曹集。即今河南尉氏县南南曹乡。明嘉靖 《尉氏县志》 卷1 《市集》: “南曹寨集,在县南三十里。”
十六国前秦置,治所即今陕西耀县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(446) 改置宜君县。十六国前秦置,治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。属雍州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改宜君县。
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北。为庐山最高峰。海拔1472米。《清一统志·南康府一》:汉阳峰“在星子县北庐山绝顶。望数百里,极目江汉,故名”。在江西省北部庐山东南。主峰大汉阳峰,海拔 1474 米,为庐山最高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