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石峡
即小峡。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一》:峡口山“亦名小石峡”。
即小峡。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一》:峡口山“亦名小石峡”。
即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驻地阿木古郎镇。清以来为新巴尔虎左旗驻地。“阿穆古朗”,蒙古语意为“平安”。
在今四川涪陵市北三里北岩山麓。北宋理学家程颐谪涪州时于此注 《易经》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4涪州: 钩深堂 “在普净院之东。伊川先生注《易》 之所也,正堂三室,中以奉安伊川先生塑像。其左待制尹公祠,其
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南,黎川水西岸 (今洪门水库内)。《清一统志·建昌府二》 “旴江驿” 条下: “义硝石镇,在府东四十里。旧有驿。”
在今湖北宣恩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2木册长官司: 栖凤山在 “司北十五里”。
又作乃颜城、聂延城、纳延城。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东南。《元史·食货志》:“胜利、延州、乃延等城之珠, (至元)十三年命朵鲁不䚟等捞焉。”又作聂延城。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南。《元史·食货志》:
即今广东封开县北东安河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4封州:东安水“在州北。源出贺州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封川县:东安江“源出苍梧县界,俗名小江,流合贺江,入于西江”。
①隋开皇九年 (589) 改象郡置,属桂州。治所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南雒容镇南。大业初属始安郡。唐贞观八年 (634) 属柳州,龙朔三年(663)废。乾封二年 (667) 复置,移治今柳州市东北。北宋嘉祐
西汉置,属武陵郡。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东三里白公城。在零水之北,故名。三国吴永安六年(263) 属天门郡。南朝陈属石门郡。隋开皇中改为零陵县,十八年 (598) 又改为慈利县。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称为零
在今四川名山县东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77名山县:大幕山“在县东四十里。南接河罗戍,北入邛州。高七十里,上耸天际,灵怪错杂之所”。
①北宋置,属龙溪县。即今福建龙海市驻地石码镇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漳州龙溪县有海口镇。宋时为收取海道商税之所。明季改置石码镇。②北宋置,属福清县。即今福建福清市东南海口镇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: 福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