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沟镇
在今河南汤阴县南二十五里。明崇祯八年(1635) 筑城。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河南省汤阴县西南部。面积151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宜沟,人口 8850。因宜师沟流经此地得名。1958年建公社,1984年改乡,1987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等。有汽车配件、木器、面粉等厂。京广铁路、107国道经此。古迹有清光绪和慈禧行宫。
在今河南汤阴县南二十五里。明崇祯八年(1635) 筑城。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河南省汤阴县西南部。面积151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宜沟,人口 8850。因宜师沟流经此地得名。1958年建公社,1984年改乡,1987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等。有汽车配件、木器、面粉等厂。京广铁路、107国道经此。古迹有清光绪和慈禧行宫。
1917年改林甸设治局置,属黑龙江省龙江道。治所在大林家甸 (今黑龙江省林甸县)。民国《黑龙江志稿》 卷2: 林甸县 “旧名林家甸”,故名。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。1945年划归嫩江省。1949年复属
在唐长安城(今陕西西安市)长寿坊南门之东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0:“本梁太尉吴王萧岑宅,隋开皇四年立,帝为沙门昙延主为延兴寺……(唐)神龙中,中宗为永泰公主追福,改为永泰寺。”
北宋政和四年(1114)置,治所在万松县(今广西东兰县东南)。宣和三年(1121)废为靖远砦。北宋政和四年(1114年)置,治万松县(今广西东兰县东南)。宣和三年(1121年)废。
明永乐四年 (1406) 置,治所即今新疆哈密市。正德后属吐鲁番,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。15世纪中叶,土鲁番东进,成化八年(1472年)一度据其域,遂于苦峪(今甘
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北川河发源处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阿尔坦山“在西宁边外东北九十里。山脉东趋北川,抵浩亹水。俗云此山出金,昔有番人于此山开取,故名”。
即傅宅市。今浙江浦江县东北四十里白马镇。
五代置,属蓬莱县。在今山东长岛县北庙岛上。
在今河南延津县西旧黄河边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7延津县: 黄河 “旧在县北。成化十四年,河决于县西之奡村,泛滥七十余里。十五年徙流县南入封丘县界”。在今河南省延津县西。明成化十四年(1478年)黄河决于此
即今广东番禺市西北谢村。民国 《番禺县续志》 卷5: 墟市有 “谢村墟”。集镇名。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西北部。属前洲镇。人口1500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等。有丝绸印染、印染机械、整染设备、机械制造等厂
北宋置,属历阳县。即今安徽和县北香泉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和州:“香淋泉在州北三十五里。其水温,相传梁昭明尝浴此,因名太子汤。亦曰平疴泉。宋治平中,名其地曰平疴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