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海城

安海城

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安海镇。本名湾海,唐安金藏之后连济徙居于此,因易湾为安。《清一统志·泉州府》:安海城“在晋江县西南六十里。古名湾海。宋初改名安海市。东曰旧市,西曰新市。海舶至州,遣吏榷税于此。曰石井津。建炎四年置石井镇。绍兴二十六年海寇奄至,镇官自镇西偏循东北,筑土城垒石为门备之。后圮。元置石井镇巡司。明洪武二十年,徙司于同安之陈坑镇。仍为商民辏集处。嘉靖三十七年倭乱,甃石拓城,周一千二十七丈,门四,水关大小八,设官军戍守。亦曰安平镇。三十八年、四十三年,倭寇屡来攻, 皆不能陷。万历三十四年移府通判驻此。后复旧。本朝雍正七年,以地为滨海扼要,仍移府通判驻焉。今改县丞驻此”。建于南宋绍兴八年(1138)闻名国内的巨大桥梁工程——安平桥,俗名五里桥,即横跨安海与南安水头之间。


即今福建省晋江市西南滨海安海镇。本名湾海,唐安金藏之后安连济徙居于此,因易“湾”为“安”。宋初为安海市,东曰旧市,西称新市,为海舶入泉州时官吏榷税处。又名石井津。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置石井镇。绍兴二十六年(1156年)筑土城,防御海寇,后圮。元置石井镇巡司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废巡司,仍为商民辏集处。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以倭寇乱,甃石拓城,设兵戍守,亦曰安平镇。万历末年后,更为明、清两代泉州府通判或晋江县丞驻所。建于南宋绍兴八年、闻名国内的巨大桥梁工程——安平桥,即横跨安海与南安县水头之间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馆陶镇

    即今河北馆陶县治。汉以来为馆陶县治。金废为镇。明置南馆陶巡司于此。1949年复为馆陶县治。

  • 石营

    即今甘肃西和县北石堡乡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姜维传》:蜀汉延熙十六年(253),“夏,维率数万人出石营,经董亭,围南安”。即此。

  • 临贺郡

    三国吴黄武五年 (226) 置,属荆州。治所在临贺县 (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)。《水经·温水注》: “贺水又西南流至临贺郡东,右注临水。郡对二水之交,故郡县取名焉。” 辖境相当今广西贺县、钟山、富川三

  • 钵和州

    唐龙朔元年 (661) 置,属鸟飞州都督府。治所在娑勒色诃城 (今阿富汗东北境萨尔哈德)。8世纪中废。唐羁縻州名。龙朔元年(661年)置,治娑勒色河城(今阿富汗东北部萨尔哈德)。属鸟飞州都督府。公元8

  • 淮南道

    唐贞观十道、开元十五道之一。贞观元年(627) 置,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、长江以北,东至海,西至湖北广水、应城、汉川等市县一带。开元二十一年 (733) 置淮南道采访处置使,治所在扬州(今江苏扬州市)。

  • 小岘城

    在今安徽含山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孝建元年(454),豫州刺史鲁爽为薛安都所败,乃“留军大岘,使鲁瑜屯小岘”。胡注:“小岘在合肥之东,大岘又在小岘之东。”

  • 玛枯雅尔

    亦作玛库雅。在今新疆墨玉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和阗》:玛枯雅尔“在和阗城北。其西为乌哈什”。

  • 东吉屿

   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东南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东吉屿“周围里余”。

  • 升仙桥

    亦名升迁桥、驷马桥。战国秦建。在今四川成都市北沙河上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城北十里有升仙桥, 有送客观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,题市门曰:不乘赤车驷马,不过汝下也。”《新五代史·庄宗子继笈传》:后

  • 永阳县

    ①南朝宋置,属随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北。南齐属随郡。西魏改为吉阳县。②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置,为应州治。治所即今湖北广水市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应山县。③东魏置,属阳安郡。治所在今河南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