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丰路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安丰军置,治所在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、安远、霍邱、蒙城等县间地。明初改为寿春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安丰军置,治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属河南江北行省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淮南、蚌埠两市及寿县、凤阳、定远、霍邱、长丰、蒙城、怀远、凤台、利辛等县地。至正二十六年(1366年)朱元璋改为寿春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安丰军置,治所在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、安远、霍邱、蒙城等县间地。明初改为寿春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安丰军置,治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属河南江北行省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淮南、蚌埠两市及寿县、凤阳、定远、霍邱、长丰、蒙城、怀远、凤台、利辛等县地。至正二十六年(1366年)朱元璋改为寿春府。
在今贵州榕江县西南 (定威水族乡西)。清爱必达 《黔南识略》 卷22古州同知: “又一百一十里为高长汛,土城周一百五十丈,出朗洞达清江之关隘也。”
唐置,在今江西弋阳县城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广信府弋阳县:弋阳馆在“县治东。唐置,宋因之。今为葛溪水驿”。唐置,在今江西省弋阳县南。唐张祜《题弋阳馆》诗:“一叶飘然下弋阳,残霞昏日树苍苍。”即指此。
亦作陆靖墟。即今广西北流市南一百五十里六靖镇。
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六十里芒砀山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 秦始皇东游,“高祖即自疑,亡匿,隐于芒、砀山泽岩石之间”。《清一统志·归德府》: 砀山“在永城县北八十里。与江南砀山县接界。亦曰宕山”。今芒砀山主峰
隋开皇初改长社县置,为许州治。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。大业初为颍川郡治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改为长社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初(一说大业三年〔607年〕)改长社县置,治今河南省许昌市。历为许州、颍川郡治。唐
北宋置,属绥州。在今陕西吴堡县 (宋家川) 东北,后废。清道光 《吴堡县志》 卷1: 胡崖寨在 “县东北六十里。下临黄河,防边要地。宋时戍兵守之”。
①即今吉林抚松县南仙人桥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抚松县:“由(长白)府至县之路, 自府西梨沟镇至十五道沟,西北行,逾岭顶,经竹木里、漫江营,小谷山、石头河、海青岭、大营、汤河口,再北行达县治。”②在今江
在今湖北省保康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保康县:万连山在“县北三里。高耸盘亘,如万峰之连结”。
在今贵州镇远县西三十里油榨关崖下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镇远县:云根五窍泉“在府西油榨关岩下。五窦并出,行者藉以济渴”。
在今四川炉霍县西北。清雍正七年(1729)置瓦述更平东撒土百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