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师洞
古名延庆观、昭庆观、常道观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第三混元顶峭壁间,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1永康军:延庆观,“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,有观曰常道,乃古黄帝祠。《青城山记》云:在黄庭授经坛下。隋时建观。有张天师道陵遗迹及唐明皇御笔碑见在”。今庙观为清建。观内有唐开元十二年(724)玄宗手诏敕碑。
即“常道观”。
古名延庆观、昭庆观、常道观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第三混元顶峭壁间,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1永康军:延庆观,“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,有观曰常道,乃古黄帝祠。《青城山记》云:在黄庭授经坛下。隋时建观。有张天师道陵遗迹及唐明皇御笔碑见在”。今庙观为清建。观内有唐开元十二年(724)玄宗手诏敕碑。
即“常道观”。
西周封国,姞姓。即今河南沈丘县。春秋时灭于鲁。《春秋》: 僖公十七年 (前643),“夏,灭项”。杜注: “项国,今汝阴项县。”古国名。春秋小国。在今河南省沈丘县。为鲁所灭,后属楚。《春秋》僖公十七年
亦作达围。即今四川小金县东一百里达维乡。民围《川西边事辑览》第八编:达维“此地居民约六七十家。场后有喇嘛寺,名乘妙寺,中有喇嘛二百余人”。“达维”,藏语为石碉之意。1935年6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
西汉置,属九江郡。治所即今安徽全椒县。三国魏废。西晋复置,属淮南郡。东晋废。隋大业初改滁水县复置全椒县,属江都郡。唐属滁州。明洪武初废。十三年(1380)复置,仍属滁州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。1928年
在今湖南沅江市东北八十里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41:子母城“相传宋杨幺屯兵于此”。
清宣统元年 (1909) 析海城、盖平二县地置,属奉天省。治所即今辽宁营口市。1913年改为营口县。清同治五年(1866年)置,治今辽宁省营口市。属奉天府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升为直隶厅。1913年
即今江西宁都县北萧田乡。明嘉靖 《赣州府志》 卷5宁都县有萧田市。清设萧田汛。道光《宁都直隶州志》 卷4有萧田墟。
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凤凰山麓、钱塘江滨。《宋书·孔觊传》: 南朝宋泰始二年 (466),吴喜“进军柳浦……自柳浦渡,趋西陵”。《南齐书·沈文季传》: “ (唐) 寓之进柳浦,登岸,焚郭邑。” 即此。隋、唐
在今四川梓潼县东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梓潼县:“五妇山,驰水所出,南入涪。”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汉中志》:梓潼县“有五妇山,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处也”。同书《蜀志》:“(秦)惠王知蜀王好色, 许嫁五女于
即今新疆伊吾县西北托勒库勒。《清一统志·镇西府》: 图尔库勒海 “在府城东三百里。周回五十里。源出天山北麓,西北流五十里,潴为大泽,即古盐池海也。天山北之水,以巴尔库勒、图尔库勒为最大”。
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附近。隋大业十二年 (611) 曾移临真县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