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通县

大通县

①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)改大通卫置,属西宁府。治所在白塔城(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)。民国《大通县志》卷2:“盖县名大通,原自宋时筑城于浩亹河上,名曰大通城,后遂名其河为大通河。清雍正初筑城于此,始复因河而名其卫,继且因河而名其邑。”民国初属甘肃西宁道。1928年属青海省。1958年移治桥头镇,即今县治。1985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。

②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置,属吉林省依兰府。治所在崇古尔库站(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)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大通县:“东有大通河,县以此名。”三十四年(1908)改属黑龙江省。1914年移治岔林河口(今黑龙江省通河县),改名通河县。


古旧县名。(1)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改大通卫置,治白塔城(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)。属西宁府。1913年属西宁道。1985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。(2)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置,治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。属吉林依兰府。三十四年改属黑龙江兴东道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属绥化府。1914年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,改名通河县,并移治岔林河口(今通河镇)。属绥兰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永安堡

    ①明置,属广宁前屯卫。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永安堡乡。明《辽东志》卷3:永安堡“堡北瓮圈山可屯兵,堡东背阴障可按伏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广宁前屯卫“铁场堡”条下:“永安堡在卫西北四十五里。”堡东背阳障堡。

  • 十五路

    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废除节度使统辖支郡制度,分境内为若干路。设监司,掌管一路财政、刑狱,并监督地方官吏。其初未有定制,至道三年(997)始分为京东、京西、河北、河东、陕西、淮南、江南、荆湖南、荆湖北

  • 白土津

    黄河津渡。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黄河上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白土城“在大河之北,而为缘河济渡之处”。《晋书·吕光载记》:吕光亲讨羌彭奚念,“奚念大惧,于白土津累石为堤,以水自固,遣精兵一万距守河津”

  • 西集州

    唐贞观五年(631)置,为羁縻州,属松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。八年(634)改为直州。

  • 龙塘江

    在今广西忻城县西。红水河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忻城县:龙塘江“在县北。源出龙塘山,东南流入乌泥江”。

  • 乌仑山

    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环县:乌仑山“山甚高峻,顶阔根狭,难于登陟,为险要之地”。北宋于此置乌仑砦。

  • 五里坡

    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千河畔。《宋史·张岩传》:南宋建炎三年(1129),“张岩追击金兵于凤翔,行至五里坡,中金将娄室伏兵,岩败死”。即此。在今陕西省凤翔县西。南宋建炎二年(1128年),宋将张严与金兵战于

  • 桄榔庵

    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中和镇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5昌化军: 桄榔庵 “东坡谪儋耳无地可居,偃息于桄榔庵,林下摘叶书名以记其处”。《清一统志·琼州府二》: 桄榔庵 “在儋州城 (今中和镇)南。旁有桄榔

  • 商、周时国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鲁国薛:“夏车正奚仲所国,后迁于邳。”故又称下邳。故址在今江苏睢陵县西北古邳镇东三里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夏有观、扈,商有姺、邳。”邳即邳国。秦于此置下邳县。(1)古邑

  • 保塞州

    唐置,为羁縻州,属临州都督府。当在今甘肃康乐县境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