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於
古地区名。又名於中。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 怀王十六年 (前313) 张仪谓楚王曰: “王为仪闭关而绝齐,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。” 《集解》: “商於之地在顺阳郡南乡、丹水二县,有商城在於中,故谓之商於。” 或说商於之地系指商 (今陕西商州市东南)、於(今河南内乡县东) 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,即今丹江中、下游地区。
古地区名。又名於中。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 怀王十六年 (前313) 张仪谓楚王曰: “王为仪闭关而绝齐,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。” 《集解》: “商於之地在顺阳郡南乡、丹水二县,有商城在於中,故谓之商於。” 或说商於之地系指商 (今陕西商州市东南)、於(今河南内乡县东) 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,即今丹江中、下游地区。
隋、唐铁勒十五部之一。在今蒙古国东部东方省一带。《新唐书·回鹘传·拔野古》: 拔野古 “一曰拔野固,或为拔曳固,漫散碛北,地千里,直仆骨东,邻于靺鞨”。唐贞观三年 (629) 入朝,二十一年 (647
即今辽宁抚顺市东南露天区老虎台街道办事处。民国《东北年鉴》:抚顺煤矿有“千家寨与杨柏堡、老虎台、龙凤坎等处,又筑电气铁路以资联络”。区片名。在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西部。东与万新毗邻,南至西露天煤矿。西与
清雍正十一年(1733)改思明州置,属太平府。治所即今广西宁明县。1912年改为宁明县。清雍正十年(1732年)以思明州改名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东明江。属太平府。乾隆元年(1736年)移治今宁明
义阳三关之一。一作广岘关。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南司州东随县 “有黄岘关”。《魏书· 中山王英传》: 永平二年(509),“进击黄岘”。即此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80作“九里关”。又称广
唐方镇名。乾元二年 (759) 置,治所在郑州 (今河南郑州市)。领郑、陈、亳、颍四州。上元二年 (761) 废。唐方镇名。乾元二年(759年)置,治郑州(今河南郑州市)。上元二年(761年)废。
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十八里史集乡。《清一统志·淮安府二》:史家集巡司“在桃源县黄河北岸。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置”。
北宋置,属栗亭县。即今甘肃徽县西北泥阳镇。在甘肃省徽县西部、徽成盆地中部。面积61平方千米。人口1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李磨村,人口 1600。 相传古代洪水挟泥沙淤积河谷川坝,造成烂泥殃,据此雅名泥阳
在今云南保山市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保山县:上水河“在城内。又有下水河,源出九龙池及宝盖山箐,合流入城,贯穿委港而达于东河。东河亦曰郎义河,源出龙泉,流经郎义村合清水河,南入峡口洞”。集镇名。在山东
即今浙江永康市东北四路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永康县:四路口隘“在县东北六十里,与东阳县接界。《闻见录》:自永康趋东阳,出四路口长户坑,为往来之径道”。
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南一百里,接江西景德镇市界。旧为由江西入祁门孔道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祁门县:五岭关“在县南百里。《闻见录》: 自浮梁入祁门界,有五岭关。自此抵县城, 皆高山峻壁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