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善木河
又作阳石木河、养息牧河。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。明后期,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,见 《万历武功录》、《三朝辽事实录》。后金天聪八年,皇太极遣兵渡辽河,抵阳石木河立营,见 《清太宗实录》。清朝于此置养息牧厂。
又作阳石木河、养息牧河。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。明后期,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,见 《万历武功录》、《三朝辽事实录》。后金天聪八年,皇太极遣兵渡辽河,抵阳石木河立营,见 《清太宗实录》。清朝于此置养息牧厂。
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蒙自县:大窝关“在县西南。亦曰大窝子,有险可恃”。《清一统志·开化府》:大窝关“在新现交冈之上。明置,今废”。
一名梁洼镇。即今河南鲁山县西北二十六里梁洼镇。清道光 《直隶汝州志》 卷3 《市集》: 有“梁家凹”。
清光绪元年 (1875) 改噶玛兰厅置,属台北府。治所即今台湾省宜兰县。在台湾省本岛东北部,包括东北部海上钓鱼岛、黄尾屿、赤尾屿等岛屿,东临太平洋,西倚中央山脉。面积 2137.5 平方千米。人口48
南宋咸淳二年(1266)改广安军置,治所在渠江县(今四川广安县东北大良乡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安、华蓥、岳池等市县地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)废。南宋咸淳二年(1266年)以广安军改名,治渠江县(今广安
西周封国。在今安徽六安市东北。《大保簋》铭文云: “王伐录于。 郭沫若 《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》 以为即六。 又见 《录忒卣》、《录伯簋》、 《录簋》 等
在今江西临川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抚州府》:拟岘台“在临川县东盐步岭。宋嘉祐二年,知抚州裴材建。曾巩有记”。
在今黑龙江省宾县西南,为张广才岭西麓支脉。《金史·欢都传》: “至景祖时,石鲁之子劾孙举部来归,居于安出虎水源胡凯山南。胡凯山者,所谓和陵之地是也。”
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高梁河畔。始建于元至元七年(1270)。大德五年(1301)正月,成宗铁穆耳将昭睿顺圣皇太后的影像供奉于寺内。元末荒废。
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西北。源出太平岭,东南流注于小绥芬河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穆棱县:官商路 “东渡细鳞,逾铁路至东宁”。旧中东铁路所经,有细鳞河站 (今细鳞河乡)。集镇名。在吉林省龙井市西北部、细鳞河
清雍正十年(1732)置,属大定府。治所即今贵州水城县。1913年改为水城县。据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24水城通判:“城外有河一道, 自城西分为二,环城流至城东南,复合为一,东流入乱山中。城之得名以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