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凉汀
在今河北滦县北四里滦河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滦县 “横山” 条: “东麓临滦河,石立水激,有潭极深,号偏凉汀。正德十三年车驾东巡,观渔于此。《志》 云: 偏凉汀,旧漕运泊舟处也。悬崖有径,亦正德中所凿,后浚旧渠,置闸潴水,以通漕运,北合滦河达于府城。自府城而北以达于滦阳营,寻废。”
在今河北滦县北四里滦河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滦县 “横山” 条: “东麓临滦河,石立水激,有潭极深,号偏凉汀。正德十三年车驾东巡,观渔于此。《志》 云: 偏凉汀,旧漕运泊舟处也。悬崖有径,亦正德中所凿,后浚旧渠,置闸潴水,以通漕运,北合滦河达于府城。自府城而北以达于滦阳营,寻废。”
即今江苏睢宁县东高作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邳州睢宁县: 高作镇在 “县东十五里……居民商旅萃集之所”。(1)在江苏省睢宁县东部。面积62平方千米。人口5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高作,人口9800。相传高作
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南阳郡舂陵县有上唐乡。《资治通鉴》:王莽地皇三年(22),王常等“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,大破之”。即此。即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唐县镇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南阳郡舂
明嘉靖五年(1526)置,属镇雄军民府。治所在落角寨(今云南威信县北四十里旧城镇)。清初废。明嘉靖五年(1526年)置,治今云南省镇雄县北。属镇雄府。清废。
即蒲原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蒲江县北一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作蒱原郡。
即今陕西旬阳县西北洵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汉中郡旬阳:“北山,旬水所出,南入沔。”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旬水“北出旬山,东南流径平阳戍下……又东南径旬阳县南,旬水东南注汉,谓之旬口”。
即今河北宁晋县东南六十里侯口乡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55宁晋县图: 东南有侯家口集。
即今山东乳山市东北南黄镇。清同治 《宁海州志》 卷6胜水乡有 “南黄社”。民国 《牟平县志》卷3: 南黄集 “在县 (治今宁海镇) 东南一百二十里” 南黄乡。
亦作倭坑河、窝肯河。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。为松花江支流。《三姓山川记》: “窝肯河即倭和江,在三姓城东,河水由东南老岭北发源,曲绕至城东北窝肯哈达西山根,入松花江汇流。” 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作倭肯河
在今安徽颍上县南二十五里淮河北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颍州颍上县: 庙台渡 “淮河津济处也”。
和硕特西前旗的俗称。在今青海乌兰县东。后迁德令哈市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