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道堰镇
即今四川郫县北十五里柏条河南岸三道堰镇。民国《郫县志》卷1:三道堰“在城北十五里,属芶村。此处有水路,上通崇宁万寿桥,下达成都省北门”。
在四川省郫县北部。面积36.1平方千米。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三道堰,人口1200。清初于柏条河筑堰渠,以地处第三道堰,故名。1949年为永定乡,1958年为红旗公社,1980年改名三道堰公社,1984年社改乡,1985年置镇。盛产韭菜、圆根萝卜。有尼龙、水电、水泥预制、酿造等业。成都市自来水公司驻此。郫彭公路经此。有先秦古城遗址。
即今四川郫县北十五里柏条河南岸三道堰镇。民国《郫县志》卷1:三道堰“在城北十五里,属芶村。此处有水路,上通崇宁万寿桥,下达成都省北门”。
在四川省郫县北部。面积36.1平方千米。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三道堰,人口1200。清初于柏条河筑堰渠,以地处第三道堰,故名。1949年为永定乡,1958年为红旗公社,1980年改名三道堰公社,1984年社改乡,1985年置镇。盛产韭菜、圆根萝卜。有尼龙、水电、水泥预制、酿造等业。成都市自来水公司驻此。郫彭公路经此。有先秦古城遗址。
金明昌四年 (1193) 置,属真定府。治所即今河北阜平县。元属真定路。明属真定府。清顺治十六年 (1659) 废。康熙二十二年 (1683) 复置,移治王快镇,在今阜平县东南五十里。后又移治今阜平县
在今浙江奉化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奉化县:进林碶“在县北二十五里。内河之水由此泄入于大江,上有石桥。《志》云:宁、绍、台、温驿道所经也”。
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左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车车尔勒格。
一名昌涧。在今河南宜阳县西。唐李贺居昌谷,有 《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》及 《昌谷北园新笋四首》 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称为刀辕川。又称昌涧。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。谷水源出渑池东,南流经洛宁、宜阳入洛。唐李
又作风陵渡、风陵津、封陵津。为黄河主要渡口之一。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黄河北岸风陵渡镇南。唐圣历元年 (698) 置风陵关于此。即“封陵”。
汉魏洛阳城(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南面东起第二门。汉名平门或平城门,魏晋改为平昌门。《资治通鉴》:西晋永嘉五年(311),汉刘聪遣将呼延晏寇洛阳,攻平昌门,克之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。即汉魏洛阳故
清光绪元年 (1875) 置,属台湾府。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东县。卑南为高山族村社名,厅以社为名。十三年 (1887) 改为台东州。清光绪元年(1875年)置,治今台湾省台东县西北卑南乡。属台湾府。辖境相
在今江西宁都县南五十里。三国吴于此置阳都县。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位于榆亚暗沙西北25海里。实为一暗礁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马林诺暗礁。1947年改名玉诺礁。
元置,属播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西北浪洞乡。明初废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黄平县旧州北。属播州军民安抚司。明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