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关

三关

①三国蜀汉阳平关(今陕西宁羌县西北)、江关(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)、白水关(今四川青川县东北)的总称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贺邵传》:“近刘氏据三关之险,守重山之固,可谓金城石室。”

②又称义阳三关。南北朝时黄岘、武阳、平靖三关的总称。为南北双方争夺之险隘。 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 司州:“(宋)泰始中,立州于义阳郡,有三关之隘。”

③五代周以益津、瓦桥、高阳为三关,关北属辽。益津关即今河北霸州市。瓦桥关即今雄县。高阳关在今高阳县东。另说三关中有淤口关(今霸州市东信安镇),无益津关。

④一名外三关。明代称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偏头关为外三关,与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、倒马关、紫荆关(即内三关),并为京师屏障。北边有事,必分别戍守之。

⑤明称今北京市及河北境内沿长城之居庸关、倒马关、紫荆关为内三关,以今山西境内沿长城之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偏头关为外三关。

⑥今山西东南部三个关的总称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:“夫上党之地,有四塞之固,东带三关,西为国蔽。”李贤注:“三关谓上党关、壶口关、石陉关也。”上党关在今屯留县(一说在今晋城南);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,石陉关无考(一说即井陉关)。


三个关的总称。(1)即上党关、壶口关、石陉关。均在今山西省。上党关在今屯留县境,一说在今晋城市南;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;石陉关无考,一说即井陉关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:“上党之地,有四塞之固,东带三关,西为国蔽。”即此。 (2)即阳平关(今陕西宁强县西北)、白水关(今四川青川县东北)、江关(今重庆市奉节县东)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贺邵传》:“刘氏据三关之险。”即此。(3)即黄岘关(今河南罗山县西南)、平靖关(今信阳市西南)、武阳关(今罗山县南)。均在今河南省境内。见“义阳三关”。(4)即淤口关、益津关、瓦桥关。均在今河北省。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东,益津关在今霸州市,瓦桥关在今雄县西南。五代周显德六年(959年),世宗北伐契丹,取瀛、莫二州,以三关与契丹分界;一说此三关中有草桥关(今河北高阳县东),而无淤口关。(5)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、倒马关、紫荆关为“内三关”,今山西省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偏头关为“外三关”。京师恃为外险,北边有事,必分列戍守于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满铁路

    即中东铁路南满支线长春以南段。1905年日俄战争后,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据,称南满铁路。因地处东北 (满洲) 南部,故名。今称长大线。旧铁路名。原为帝俄强行修筑的东省铁路南满支线(哈尔滨—大连)。190

  • 新蔡郡

    ①西晋惠帝时析汝阴郡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新蔡县 (今河南新蔡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、安徽临泉二县及河南淮滨县北部地。南朝宋移治汝南县 (今河南汝南县)。北魏还治今新蔡县。北齐改为广宁郡。②东晋侨置,属

  • 云湖桥店

    即今湖南湘潭县西三十九里云湖桥镇。清乾隆《湘潭县志》卷5有云湖桥店。

  • 云内口

    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忻州》:云内口“在州西七十里龙门山北,云中水所经也。亦名寨西口”。

  • 大宛都督府

    唐显庆三年(658)以石国置,治所在瞰羯城(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)。天宝九年(750)后废。唐显庆三年(658年),“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,授其王瞰土屯摄舍提于屈昭穆都督”(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)。治今

  • 泽州府

    清雍正六年 (1728) 升泽州置,治所在凤台县 (今山西晋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及沁水、阳城、高平、陵川等县地。1912年废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升泽州置,治凤台县(今山西晋城市)。辖境约

  • 雀子冈关

    明置,属南川县。在今四川南川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南川县 “马颈关条下: “又有雀子冈关。正德中,贼方四等攻南川马颈、雀子冈等关。”

  • 西盐池驿

    一作纳呼。清光绪年间置,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北西盐池。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80鄯善县:西盐池驿“旧名纳呼。旅店一,无居民,无草木,盐池在北山内”。

  • 荣安县

    金降辽荣州置,属咸平府。治所在今辽宁康平县东北齐家坨子附近。金王寂 《辽东行部志》:明昌元年 (1190) 三月 “己未,晚达荣安县,昔在辽为荣州”。元废。古县名。金降荣州置,治今辽宁省康平县东北齐家

  • 迷梯克藏布江

    即米的克藏布河。今西藏嘉黎县西南麦地藏布。源出迷梯克海,屈曲西南流入林周县境称热振项布,为拉萨河上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