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七洲洋

七洲洋

①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之九洲列岛。《宋史·二王本纪》:南宋景炎二年(1277)“十二月丙子,昰至井澳,飓风坏舟几溺死,遂成疾。旬余,诸兵士始稍稍来集,死者十四五。丁丑,刘深追昰至七州洋,执俞如珪以归”。即此。

②即今海南省海南岛东北七洲列岛。南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:“若欲船泛外国买卖,则是泉州便可出洋。迤里过七州洋。”《元史·史弼传》:“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,弼以五千人合诸军,发泉州……过七洲洋、万里石塘,历交趾、占城界。”元周达观《真腊风土记》:“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,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,过七洲洋,经交趾洋,到占城。”近一百多年来,中外学者误认为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,谭其骧《七洲洋考》始辨明此七洲洋指今海南岛东北之七洲列岛。

③南中国海的一部分。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(即今海南文昌县东北的七洲列岛)。宋、元、明记载中的七洲洋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。清图籍中的七洲洋有广、狭二义:狭义沿袭明以前旧义,如成书于18世纪的《指南正法》、 《海录》等;广义则用以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,南抵越南昆仑岛整个南中国海西部,见于18世纪的《海国闻见录》、19世纪的《瀛环志略》等。


(1)南中国海的一部分。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(即今海南省文昌市东北的七洲列岛)。宋、元、明史籍记载中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。清代有广狭二义:狭义仍沿袭明以前旧义;广义则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,南抵越南昆仑岛的整个南中国海西部。(2)《宋史·二王本纪》: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十二月丁丑,元将“刘深追昰(宋端宗)至七州洋”。“”、“洲”通用。一说与宋、元、明记载相同,指海南省东侧七洲列岛附近海面;一说即珠江口内今广东省珠海市东南九洲洋,“七”可能为“九”之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令阶县

    南齐置,属始兴郡。治所在今广东始兴县西七里。寻改为正阶县。

  • 召渠

    在今河南唐河县西。《汉书·召信臣传》:召信臣为南阳太守,“行视郡中水泉,开通沟渎,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,以广溉灌,岁岁增加,多至三万顷,民得其利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1唐县:召渠“宋嘉祐二年,唐州守赵尚宽

  • 衮额尔吉庙

   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准格尔召乡。清张穆 《蒙古游牧记》 卷6鄂尔多斯部左翼中旗: “东至衮额尔吉庙六十五里接左翼前旗界。旗东二十五里有紫河……六十二里有鲧额尔吉河。源出鲧尔吉坡南平地,西南流会喀楚尔河。

  • 福州中卫

    明洪武二十一年 (1388) 置,属福建都司。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北。清康熙五年 (1666)废。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,治今福建省福州市东北。属福建都司。清康熙五年(1666年)废。

  • 大水峪河

    即今北京市怀柔县东雁栖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顺义县:大水峪河“在县北三十里,源亦出塞外,经怀柔县流入界,至孙家庄东北,合于黄花镇川河”。

  • 郁 (鬱) 洲

    又名田横岛。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。《晋书·孙恩传》: 东晋隆安五年 (401),恩欲向建康,受阻,“乃浮海而北。刘裕与刘敬宣并军蹑之于郁洲,累战,恩复大败”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 称: “郁州在

  • 石庄

    即今江苏如皋市南五十六里石庄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柘木场

    在今四川天全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 “碉门砦” 条下: “又西有柘木场,亦要口也。明初重茶市。洪武五年,命左都督徐增寿曰: 碉门拒河西口,道路狭隘,跋涉艰难,市马数少。闻自碉门出柘

  • 城口

    ①即春秋楚大隧、直辕、冥阨三隘道的总称。在今河南信阳县南豫、鄂界上。《左传》: 定公四年 (前506),楚史皇谓子常曰: “若司马毁吴舟于淮,塞城口而入,是独克吴也。” 杜注: “城口,三隘道之总名。

  • 艾河

    即今辽宁东辽河上游部分。明《全辽志》卷1:艾河在“城(开原老城)东北二百五十里。源出那丹府,西流至黑咀(山)与土河会,别名辽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