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陶潜五柳

陶潜五柳

同“陶潜柳”。明郑若庸《玉玦记.侵南》:“我爱煞那陶潜五柳疏疏。柳下东篱,多少黄菊,直待要迷却诗魔,勾将酒债,掷了兵符。”


【典源】 晋·陶潜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。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; 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,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; 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”《南史·隐逸传》亦载,后有“其自序如此。盖以自况,时人谓之实录。”《晋书·隐逸传》、《宋书·隐逸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晋代陶潜字渊明 (一说名渊明,字元亮) 他怀抱高尚,隐居田园,曾写《五柳先生传》以自况,文中说:“先生不知何处的人,也不知他的姓名。因为住宅边有五株柳树,就以此为号了。性格沉静少言,不羡慕荣华富贵。好读书,而不钻牛角尖; 每当有些心得,就快活得忘了吃饭。性爱饮酒,由于家贫不能常得到,亲友往往摆酒请他,一饮就要酣醉方休,然后告辞。居室简陋,不蔽风日; 衣裳粗劣,吃食缺少; 也能安然处之。常写作诗文自娱,表达自己的志向,对世上得失不以为意,这样渡过一生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隐士,或隐士的住所; 有时也用以咏柳。

【典形】 高士柳、柳飞彭泽雪、门柳、陶令柳、陶令株、陶潜柳、陶宅五株、五柳、五柳陶、五柳先生、五株柳、先生柳、渊明柳、元亮柳、种柳、陶氏门前柳、柳暗陶公门、筑室种柳、门前五柳、陶家柳、五杨柳。

【示例】

〔高士柳〕 清·王摅《赠张带三考功》:“老去风怀高士柳,乱余心事故侯瓜。”

〔柳飞彭泽雪〕 唐·李商隐《永乐县所居》:“柳飞彭泽雪,桃散武陵霞。”

〔门柳〕 宋·王安石《即事》:“门柳故人元亮宅,井桐前日总持家。”

〔陶令柳〕 清·程先贞《哭卢南村先生》:“寂寞风摧陶令柳,凄凉雨打邵侯瓜。”

〔陶令株〕 宋·王安石 《招约之职方》:“满门陶令株,弥岸韩侯蔌。”

〔陶潜柳〕唐·罗隐《县斋秋晚酬友人》:“千枝白露陶潜柳,百尺黄金郭隗台。”

〔陶宅五株〕 唐·李端《折杨柳》:“隋家两岸尽,陶宅五株平。”

〔五柳陶〕宋·黄庭坚《次韵时进叔》:“时邀五柳陶,共过三径诩。”

〔五柳先生〕 清·郑燮《述诗》之一:“八斗才华曹子建,还让老瞒苍劲,更五柳先生澹永。”

〔五株柳〕 唐·李白 《嘲王历阳不肯饮酒》:“浪抚一张琴,虚栽五株柳。”

〔先生柳〕 唐·王维《老将行》:“路旁时卖故侯瓜,门前学种先生柳。”

〔渊明柳〕 宋·汪元量《酬隐者刘桃冈》:“拟折渊明柳,重寻梦得桃。”

〔元亮柳〕 清·丘逢甲 《村居书感》之一:“入传且栽元亮柳,行歌肯负买臣薪。”

〔种柳〕 宋·辛弃疾《满江红·寿赵茂嘉郎中》:“种柳已成陶令宅,散花更满维摩室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李代桃

    同“李代僵桃”。清李玉《清忠谱.捕义》:“怎偷生?惜羽毛。急向公庭分白皂,肯任他人李代桃?”

  • 和峤专车

    《晋书.和峤传》:“和峤字长舆,汝南西平人也……有盛名于世。朝野许其能正风俗,理人伦……迁中书令,帝深器遇之。旧监令共车入朝,时荀勖为监,峤鄙勖为人,以意气加之,每同乘,高抗专车而坐。乃使监令异车,自

  • 岐嶷

    同“歧嶷”。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.追光寺》:“略生而岐嶷,幼则老成,博洽群书。”唐李颀《送刘四》诗:“爱君少岐嶷,高视白云乡。”【词语岐嶷】   汉语大词典:岐嶷

  • 商化芝兰

    《孔子家语.六本》:“孔子曰:‘吾死之后,商也,日益;赐也,日损。’曾子曰:‘何谓也?’曰:‘商也好与贤己者处,赐也好悦不若己者处。不知其子,视其父;不知其人,视其友;不知其君,视其所使;不知其地,视

  • 斗山

    源见“泰山北斗”。喻指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为众所敬仰的人。明杨珽《龙膏记.开阁》:“老相公斗山在望,鼎鼐久调。”明张居正《和答龙湖阁老舟中见示》:“海内几年公辅望,士林今日斗山情。”【词语斗山】   汉

  • 许掾聋

    源见“聋丞”。谓地方副佐年老体衰。清查慎行《送彭南陔赴长沙》诗:“画灰奇计决从戎,入幕何妨许掾聋。”

  • 犀燃烛照

    源见“犀照牛渚”。喻明察。清王韬《使才》:“使臣行辕宜设译员数员,汇观各处日报而撷取要略,译以华文,寄呈总理衙门;则泰西迩日之情形,正如犀燃烛照,无所遁形。”见“犀照牛渚”。清·王韬《使才》:“使臣行

  • 秋风鲈脍

    源见“莼羹鲈脍”。表示思乡之情,归隐之意。清尤侗《别长安》诗之八:“千载吾师张季鹰,秋风鲈脍令人兴。”

  • 灞桥诗思

    源见“骑驴索句”。指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唤起诗情,写出佳作。清王摅《咏雪次东坡韵》:“闻道灞桥诗思好,朔风驴背手频叉。”【典源】 宋·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 卷七:“唐相国郑綮,虽有诗名,……或曰:‘相国近有

  • 子平毕娶

    东汉时向长,在儿女嫁娶完毕后,弃家出游。《后汉书.逸民传》:“向长,字子平,河内朝歌人也,隐居不仕。读《易》至《损益》卦,喟然叹曰:‘吾已知富不如贫,贵不如贱,但未知死何如生耳。’建武中,男女嫁娶既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