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郜鼎在庙

郜鼎在庙

《春秋.桓公二年》:“夏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。戊申,纳于大庙(周公庙)。”

左传.桓公二年》:“夏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。戊申,纳于大庙,非礼也。臧哀伯谏曰:‘君人者、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百官,犹惧或失之,故昭令德以示子孙……官之失德,宠赂章也。郜鼎在庙,章孰甚焉?’”

鲁国从宋国运来郜国的大鼎,同月戊申日把大鼎安放在鲁国太庙中。这件事并不合乎礼制,因此鲁大夫臧哀伯谏诤说:“一个身为国君的人,必须发扬威德而抛弃邪恶,如此才能作为文武百官的典范,即使如此,仍担心有失误,可见必须发扬美德来垂范子孙。现在郜国的大鼎放在宗庙内,那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行为呢?”后来用“郜鼎在庙”用于讽刺把贿赂物放置神圣肃穆之处所。

后汉书.孔融传》:“招呼元恶,以自营卫,专为群逆,主萃渊薮。郜鼎在庙,章孰甚焉!”唐.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荐诸太庙比郜鼎,光价岂止百倍过。”此用以衬托石鼓的珍贵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狐鸣篝中

    同“狐鸣鱼书”。清邹容《革命军》一章:“此自秦以来,所以狐鸣篝中,王在掌上,卯金伏诛,魏氏当途,黠盗奸雄,觊觎神器者,史不绝书。”见“狐鸣鱼书”。邹容《革命军》1章:“此自秦以来,所以~,王于掌上,卯

  • 高阳多夔龙

    《左传.文公十八年》:“昔者高阳氏有才子八人:苍舒、隤凯、梼戭、大临、龙降、庭坚、仲容、叔达、齐圣广渊、明允笃诚,天下之民谓之‘八恺’。”晋.杜预注:“高阳帚颛顼之号。八人,其苗裔。”上古时有高阳氏,

  • 韩掾偷香

    同“韩寿偷香”。宋杨亿《无题》诗之二:“应知韩掾偷香夜,犹记潘郎掷果年。”

  • 王家癖

    《新唐书.王勃传》载:唐初王福畴之子勔、勮、勃、劝等皆有文才,福畴尝向韩思彦夸赞诸子,思彦戏曰:“武子有马癖,君有誉儿癖,王家癖何多邪?”后因以“王家癖”为长辈喜爱称誉子弟之典。金元好问《赠答刘御史云

  • 怀仁道并遮

    源见“借寇恂”。称赞地方官德政卓著,深受人民爱戴挽留。唐柳宗元《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》诗:“褒德符新换,怀仁道并遮。”

  • 千里心

    源见“老骥伏枥”。指远大的志向。清吴元龙《长椿寺病马行》:“伏枥虽虚千里心,脱?翻适长林性。”

  • 敷珍

    《礼记.儒行》:“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。”郑玄注:“席,犹铺陈也,铺陈往古尧舜之善道以待见问也。”后以“敷珍”谓陈设珍宝。比喻铺陈善道精义。晋潘岳《于贾谧坐讲汉书》诗:“笔下摛藻,席上敷珍。前疑既辨,旧

  • 一家哭

    源见“一路哭”。指一家受到影响。《明史.河渠志二》:“语云:‘救一路哭,不当复计一家哭。’”清 杨潮观《夜香台持斋训子》:“孩儿西去,就有些小出入,也只是一家哭,不到得一路哭。”【词语一家哭】   汉

  • 散花天

    同“散花天女”。元耶律楚材《和南质张学士敏之》:“维摩方丈傍无边,个中无碍散花天。”

  • 日月之食,无损于明

    比喻不能因一时之过而全盘否定事物本身。公元前597年,晋楚两国大战于邲,晋师失败。主将荀林父请求将自己处死,晋景公打算同意。这时,晋大夫士渥浊劝阻道:“荀林父侍奉君王,在朝任职时想着为国尽忠,免职家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