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竹杖成龙

竹杖成龙

源见“杖化龙”。比喻得道有仙术。唐骆宾王《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》诗:“蘋风入驭来应易,竹杖成龙去不难。”


【典源】 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壶公》:“ (费长) 房忧不得到家,公以一竹杖与之曰:‘但骑此. 得到家耳。’房骑竹杖辞去,忽如睡觉,已到家。……房所骑竹杖,弃葛陂中,视之乃青龙耳。”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·费长房传》:“长房辞归,翁与一竹杖,曰:‘骑此任所之,则自至矣。既至,可以杖投葛陂中也。’又为作一符,曰:‘以此主地上鬼神。’长房乘杖,须臾来归,自谓去家适经旬日,而已十余年矣。即以杖投陂,顾视则龙也。”

【今译】 后汉时费长房随仙人壶公学道,后辞归,忧虑不能到家。壶公给他一根竹杖,说:“骑上它你无论想到哪里一去,都可以到的。到了家之后,可将杖投在葛陂中。”长房骑上竹杖,不大功夫便到了家,自以为离开家不过十余天,实际已过了十几年。将竹杖投入葛陂,一看原来是条青龙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仙家变化; 或用以咏竹、竹杖等。

【典形】别杖、长房杖、成龙杖、乘竹杖、葛陂龙、壶公龙、化竹、龙化葛陂、龙化杖、龙杖、龙竹、弃杖成龙、投葛陂、杖化龙、竹杖成龙、葛陂雕龙、葛陂筇竹、杖返葛陂、葛水还杖、掷杖成龙、仙翁竹杖、裁寒竹、剪成龙。

【示例】

〔别杖〕唐·李白《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》:“别杖留青竹,行歌蹑紫烟。”

〔长房杖〕 唐·白居易《黑龙饮谓赋》:“闻茂先之剑飞,见长房之杖化。”

〔成龙杖〕 北周·庾信《邛竹杖赋》:“蕴诸鸣凤之律,制以成龙之杖。”

〔乘竹杖〕 唐·顾况《送李道士》:“羡君乘竹杖,辞我隐桃花。”

〔葛陂龙〕 唐·岑参《寻少室张山人》:“叶县凫共去,葛陂龙暂还。”

〔壶公龙〕 宋·苏轼《次前韵寄子由》:“还乡亦何有,暂假壶公龙。”

〔化竹〕 唐·骆宾王 《对策文三道》:“遂使结草亢军,爰乘宗岱之论;化竹浮水,有异虞翻之言。”

〔龙化葛陂〕 宋·黄庭坚《和师厚栽竹》:“龙化葛陂去,凤吹阿阁鸣。”

〔龙化杖〕 明·唐寅《观鳌山》之三:“水激葛陂龙化杖,月明缑岭凤随车。”

〔龙杖〕 元·范康《陈季卿悟道竹叶舟》:“共葛洪崖将星斗摩,同费长房把龙杖喝。”

〔弃杖成龙〕 唐·骆宾王《对策文三道》:“弃杖成龙,有异虞翻之旨; 衔恩结草,宁符宗岱之言。”

〔投葛陂〕 清·吴伟业《通元老人龙腹竹歌》:“纵使长房投葛陂,此龙僵卧难扶策。”

〔杖化龙〕 宋·陆游《道室杂咏》:“舄化双凫杖化龙,云山回首不知重。”

〔竹杖成龙〕 唐·骆宾王《代女道士王灵妃赠》:“苹风入驭来应易,竹杖成龙去不难。”


【词语竹杖成龙】  成语:竹杖成龙

猜你喜欢

  • 汉阴机

    源见“抱瓮灌园”。指汉阴丈人所斥笑的机巧之心。唐陈子昂《题田洗马游岩桔槔》诗:“谁怜北陵客,未息汉阴机。”唐杜甫《登舟将适汉阳》诗:“鹿门自此往,永息汉阴机。”【词语汉阴机】   汉语大词典:汉阴机

  • 爨桐

    源见“焦尾琴”。指琴。喻遭毁弃的良材。唐顾非熊《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》诗:“惟君知我苦,何异爨桐鸣。”【词语爨桐】   汉语大词典:爨桐

  • 坑赵

    源见“长平之祸”。指杀戮降卒。唐杜甫《聂耒阳书致酒肉》诗:“人非西谕蜀,兴在北坑赵。”【词语坑赵】   汉语大词典:坑赵

  • 一紫

    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:“齐桓公好服紫,一国尽服紫。当是时也,五素不得一紫。桓公患之,谓管仲曰:‘寡人好服紫,紫贵甚,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,寡人奈何?’”谓上有所好,下必效之。后用为典实,指服饰紊乱。《

  • 仲连却秦军

    源见“鲁连蹈海”。谓智退强敌。南朝 宋谢灵运《述祖德诗》之一:“弦高犒晋师,仲连却秦军。”

  • 周郎曲

    源见“周郎顾”。指精妙的乐曲。宋杨无咎《于中好》词:“新声爱度周郎曲。捧霞杯,再三相嘱。”

  • 鸥鹭忘机

    《列子.黄帝》:“海上之人有好沤鸟(亦作“鸥鸟”)者,每旦之海上,从沤鸟游,沤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。其父曰:‘吾闻沤鸟皆从汝游,汝取来,吾玩之。’明日之海上,沤鸟舞而不下也。”后以“鸥鹭忘机”比喻淡泊隐

  • 三月不知肉味

    源见“闻韶忘味”。谓专心一意,全神贯注,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。形容事物的绝妙,感人至深。《老残游记》二回:“每次听了他说书之后,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,无论做什么事,总不入神……还是孔子‘三月不

  • 乌衣旧宅

    《宋书.谢弘微传》:“谢混风格高峻,少所交纳,唯与族子灵运、瞻、曜、弘微并以文义赏会。尝共宴处,居在乌衣巷,故谓之乌衣之游,混五言诗所云‘昔为乌衣游,戚戚皆亲侄’者也。其外虽复高流时誉,莫敢造门。”《

  • 斩蛟刺虎

    源见“周处杀三蛟”。喻指勇于为民除害。宋苏轼《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》:“斩蛟刺虎老无力,带牛佩犊吏所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