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子虚乌有”。借指重视文才。唐钱起《送集贤崔八叔承恩括图书》诗:“雨露满儒服,天心知《子虚》。”
源见“持布鼓过雷门”。比喻浅陋者。晋葛洪《抱朴子.金丹》:“闻雷霆而觉布鼓之陋,见巨鲸而知寸介之细也。”【词语布鼓】 汉语大词典:布鼓
《后汉书.郑弘传》:“会稽山阴人”唐.李贤注引南朝宋.孔灵符《会稽记》:“射的山南有白鹤山,此鹤为仙人取箭。郑太尉弘尝采薪,得一遗箭,顷有人觅,弘还之,问何所欲,弘识其神人也,曰:‘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
汉贾谊《新书.春秋》:“楚惠王食寒葅(葅同菹,酢菜;腌菜)而得蛭(蛭是环节动物门的一纲,此处当指水蛭),因遂吞之。腹有疾而不能食。令尹入问曰:‘王安得此疾?’王曰:‘我食寒葅而得蛭,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
老上:原为汉初匈奴单于名号。后用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。龙庭:旧指帝王听政之地。 谓彻底摧毁敌寇之巢穴。语出汉.班固《封燕然山铭》:“蹑冒顿之区落,焚老上之龙庭。”宋.徐铉《祭世宗皇帝文》:“方将致
见〔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。〕其他 百足,为马陆之异名。比喻有钱有势者,根基牢固,虽然失败,亦不至立即潦倒没灭。《本草·马陆》:“释名:弘景曰:‘此虫足甚多,寸寸断之,亦便寸行’;故鲁连子云:‘百足之虫,
原作“同归殊途”,意谓通过不同道路,达到一个目标。孔子曾经说过,天下的人,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,但走的路不同;天下的道理,本来是一致的,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。【出典】: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子曰:‘天下何
同“蒲鞭”。明高启《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》:“下车殷勤问父老,劝耕为汝犁先扶。我本野人偶叨禄,向汝未忍施鞭蒲。”【词语鞭蒲】 汉语大词典:鞭蒲
源见“六出奇计”。称扬谋略多样。唐黄滔《鄜畤李相公》诗:“计吐六奇谁敢敌,学穷三略不须论。”
茅,茅草;塞,堵塞。茅塞,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不懂事。顿开茅塞,形容突然获得新的认识。孟子对他的学生高子说,山坡上那些野兽走过的地方,如果人们都在上面走便成了路。只要隔些日子不走,茅草就会将它堵塞。现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