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死有余辜

死有余辜

谓罪大恶极,一死尚不足以抵罪。《汉书.路温舒传》:“盖奏当之成,虽咎繇听之,犹以为死有余辜。”咎(一读 ㄐㄧㄡˋ jiù 救,一读 ㄍㄠ gāo 高,此处读 ㄍㄠ gāo 高)繇( ㄧㄠˊ yáo 摇):即皋陶,舜时掌刑法的大臣。


述补 辜,罪。死了也还有罪。形容罪大恶极。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盖奏当之成,虽咎繇听之,犹以为~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罪责方面。→罪不容诛十恶不赦 ↔功标青史。也作“死有余僇”、“死有余责”、“死有余诛”、“死有余罪”。


解释辜:罪,罪过。即使死了也不足以抵其罪。形容罪大恶极。

出处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盖奏当之成,虽咎繇听之,犹以为死有余辜。”

路温舒是东汉巨鹿东里人。他父亲是东里的守门人,让路温舒放羊。路温舒把蒲草编联起来,抄写书籍,逐渐积累了不少学问,得以做了一个管理监狱的小吏。他又专心学习法令,县里遇到疑难事情大家都来问他。太守到县里来视察时,看到路温舒,非常欣赏他,让他担任治理监狱的官佐。后来,路温舒又学习《春秋》,懂得了治理国家的大义。

汉宣帝即位后,路温舒上书,认为应该崇尚德政,宽缓刑罚。他在上呈的奏章中说:“陛下刚刚登上最尊贵的位置,与天意相合,应当改变前代的过失,涤除繁琐的礼仪、政令和刑罚,革除人民的疾苦。我听说秦朝有十个失误,其中一个现在仍然存在,那就是办理狱讼的官吏。秦朝时,耻事文学,爱好勇武,看不起仁义的士人,看重治理监狱的官吏。那时,正直的劝谏称作诽谤,劝谏的忠言叫做妖言,儒生不为世用,忠言淤积于胸,阿谀奉承的声音充满了耳朵,真实的祸患被遮蔽起来,这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。现今天下没有战争和饥寒,父子夫妻能够致力于经营自己的家庭,但是这种太平还没有遍及天下,原因就在于狱讼这一祸患。现在的官吏把苛严当做明断,玩弄法律,使人深陷于罪者获得了公平的名声,真正公平断案的人反倒后患无穷。官吏们害怕案情上奏后被驳回,就对判词精心加以锤炼和罗织。这种情况下,上奏的判词写成后,即使咎繇来审理此案,也仍然会认为嫌犯即使死了也不足以抵罪。所以天下的祸患,没有比狱讼更大的;败坏法令,扰乱政治,离间亲近,堵塞正道,没有比狱吏更厉害的。希望陛下简省法治,宽缓刑罚,革除弊政,那么太平的风气可以在世上兴起,和乐就会像苍天一样没有穷尽。”宣帝认为路温舒说得很好,路温舒因此得以升迁,路家成为显贵的家族。


【词语死有余辜】  成语:死有余辜汉语词典:死有余辜

猜你喜欢

  • 鲁国灵光

    同“鲁灵光殿”。张焘《为燕孙题先世遗墨》诗:“鲁国 灵光吉光羽,謦欬恍惚亲先民。”

  • 退笔冢

    唐张怀瓘《书断.僧智永》载:僧智永“住吴兴永欣寺,积年学书,后有秃笔头十瓮,每瓮皆数石……后取笔头瘗之,号为‘退笔冢’。”退笔,用旧的秃笔。后因以“退笔冢”为积年勤学苦练书法之典。清钱谦益《代书砚答》

  • 锦回文

    同“锦织回文”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泪烛裁诗》:“你拼了个锦回文学窦娥。”

  • 低首俯心

    见“低首下心”。【词语低首俯心】  成语:低首俯心汉语大词典:低首俯心

  • 我心匪石

    匪:同“非”,不是。 我的心不是一块石头。 意谓胸有主见,不任人转移。语出《诗.邶风.柏舟》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”唐.白行简《石韫玉赋》:“爱而不见,虽类怀宝迷邦;和而不同,终辨我心匪石。”

  • 介休巾

    同“林宗巾”。明李东阳《少傅西涯相公六十寿诗三十六韵》:“空传马融帐,真慕介休巾。”

  • 班超投笔

    同“投笔从戎”。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莫学班超投笔,纵得封侯万里,憔悴老边州。”清黄遵宪《过安南西贡有感》诗:“班超投笔气如山,万里封侯出玉关。”

  • 和殷羹

    源见“盐梅和鼎”。比喻辅佐君王执掌国政。唐李白《纪南陵题五松山》诗:“当时版筑辈,岂知傅说情。一朝和殷羹,光气为列星。”

  • 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

    原指臣下以比喻向君上提出批评,君上不能怪罪而应引以为鉴戒。后则泛指朋友、同志之间的互相规戒,说话的人不负责任,而被批评者应注意汲取其中的积极方面。《诗》的体例分风、雅、颂;它的表现方法有赋、比、兴。所

  • 羿彀

    《庄子.德充符》:“游于羿之彀中。中央者,中地也,然而不中者,命也。”王先谦集解:“以羿彀喻刑网,言同居刑网之中,孰能自信无过,其不为刑网所加,亦命之偶值耳。”原指后羿的矢所能射及之处。后以比喻世间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