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朝三暮四

朝三暮四

原意谓以诈术欺人,今谓反复无常。养猕猴的老翁给猕猴分发橡子。说,早上发三个,晚上发四个。猕猴们都很不满。老翁见状,改口道,那么早上发四个,晚上发三个,猕猴们一下子变得十分高兴。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

【例句】:

列子·黄帝》:“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,先诳之曰:‘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’众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‘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’众狙皆伏而喜。物之能鄙相笼,皆若此也。” 五代后晋·刘煦《旧唐书·皇甫镈传》:“直以性惟狡诈,言不诚实,朝三暮四,天下共知;惟能上惑圣聪,足见奸邪之极。”


并列 ①耍花招欺骗人。现多比喻反复无常、变化多端。语出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卢秀灿《桃花梦》:“你叔公向来痛恨~、偷鸡摸狗之类不讲道德的行为,我相信他是会同情支持你的,是会出面为你说话撑腰的。”②形容数目众多。 唐·崔仁《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》:“来者如云,~。”△多用于说明不专一、变化无常方面。→朝秦暮楚 ↔一心一意。 也作“朝四暮三”、“暮四朝三”。


解释本指只变名目,不变实质来欺骗人。现多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。

出处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(jū,猕猴)公赋(xù,橡实)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

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,看起来千差万别,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,这就是“齐物”,并举了“朝三暮四”的例子来说明。这个例子说,养猴人给猴子分配橡果,说:“每位早上三颗晚上四颗。”所有的猴子都很气愤。养猴人又说:“既然这样,那么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。”于是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。这个例子中,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,但猴子的喜怒却不同,这就是所谓的看似不同,实际齐一的“道”。

近义朝秦暮楚反复无常

反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

例句

她这人总是朝三暮四,没有人喜欢她。


【词语朝三暮四】  成语:朝三暮四汉语词典:朝三暮四

猜你喜欢

  • 羞与绛灌为伍

    绛灌:绛侯周勃与灌婴。二人皆汉初功臣。伍:同列,等辈。 原指韩信自恃功高,耻与周勃、灌婴同处一个行列。 后也泛指对自己的职位安排不满。语出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(韩)信山此日怨望,居常鞅鞅,羞与

  • 化碧

    源见“苌弘化碧”。谓鲜血化为碧玉。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为国捐躯。清陈梦雷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捐躯裹革,壮志化碧形销;矢节投缳,红粉伤心泪尽。”【词语化碧】   汉语大词典:化碧

  • 草玄

    《汉书》卷八十七下《扬雄传下》:“哀帝时丁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。时雄方草《太玄》,有以自守,泊如也。”又,《扬雄传赞》:“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,以为经莫大于《易》,故作《太玄》。

  • 欲倾家酿

    ①刘惔倾酿

  • 歌廉

    同“歌叔度”。廉,指廉范。金段克己《南乡子.寿县大夫薛君宝臣》词:“五袴复歌廉,竹马儿童更可怜。”【词语歌廉】   汉语大词典:歌廉

  • 玉楼见召

    同“玉楼受召”。清 陈周政《答王普瞻书》:“长吉童年调嘴,胸无墨汁,玉楼见召,自是天上不用读书人。”

  • 支左绌右

    左手伸直张弓,右手弯曲拉开弓弦,是射箭的姿势。绌:同“屈”。《史记.周本纪》:“楚有养由基者,善射者也,去柳叶百步而射之,百发而百中之。左右观者数千人,皆曰善射。有一夫立其旁,曰:‘善,可教射矣。’养

  • 萧规曹随

    指萧何为汉丞相时所规定之法令制度,曹参继任汉丞相时,就按照这些既定政策治理天下。后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。曹参(?——前190年),沛(今江苏沛县)人,曾为沛县狱吏。秦末从刘邦起义,屡立战功。汉

  • 十年兄

    《礼记.曲礼上》:“十年以长,则兄事之。”古代礼法认为,对年长十岁以上的人,应当像对待兄长那样受到尊重。后因用为对年长于自己的同辈人表示敬意之词。唐.韩偓《赠吴颠尊师》:“伊余常仗义,愿拜十年兄。”此

  • 等夷之志

    《诗.大雅.桑柔》“贪人败类”郑玄笺:“类,等夷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类者,比类,故为等夷,谓尊卑齐平朝廷之人。”后因以“等夷之志”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。《北史.周宗室传论》:“及文后崩殂,诸子冲幼,群公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