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抱薪救火

抱薪救火

西汉.司马迁撰《史记.魏世家》载:战国时,秦国大败魏、韩、赵三国军队,魏将段干子很害怕,建议魏厘王将南阳割给秦国,厘王采纳了他的意见。这时,主张联合六国抗秦的合纵派首领苏秦的弟弟苏代坚决反对割地事秦。苏代对魏王说:“且夫以地事秦,譬如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苏代话的意思是说,用割地来讨好秦国,从而保存魏国,就如同抱起干柴去灭火,柴没有烧完,火也不会熄灭。后用“抱薪救火”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灭灾祸,反而使灾祸扩大。

汉书.董仲舒传》:“如以汤止沸,抱薪救火,愈甚亡益也。”


见“负薪救火”。宋·王安石《上运使孙司谏书》:“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,以至于此,虽力挑之,已若无奈何,又从而为之辞,其与~何异?”


解释薪:柴草。抱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,反而使祸患扩大。

出处史记·魏世家》:“且夫以地事秦,譬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

公元前276年,魏昭王去世,他的儿子安釐王即位。三年之内,秦国攻占了魏国八座城池。第四年,秦国又打败韩赵魏三国联军,杀死十五万人。魏国将领段干请求再割让南阳,和秦讲和。安釐王自即位开始就一味妥协退让、割地求和,面对段干的请求,又准备同意。这时苏秦的弟弟苏代对安釐王说:“想得到印玺(升官)的是段干,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。现今您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官印,让想得到官印的人掌管土地。这样,魏国的土地不丧失干净就不会完结。再说,用土地侍奉秦国,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,柴草不烧完,火就不会熄灭。”

近义火上浇油

反义釜底抽薪

例句

民间的疾苦,和老爷们半点不相干,这方面他们不仅麻木不仁,反而抱薪救火,这种官僚统治的危害简直太深刻了。


【词语抱薪救火】  成语:抱薪救火汉语词典:抱薪救火

猜你喜欢

  • 投果

    参见:掷果【词语投果】   汉语大词典:投果

  • 诗为谏书

    《汉书.儒林传.王式》:“王式字翁思,东平新桃人也。……为昌邑王师。昭帝崩,昌邑王嗣立,以行淫乱废,昌邑群臣皆下狱诛,……式系狱当死,治事使者责问曰:‘师何以亡谏书?’式对曰:‘……臣以三百五篇谏,是

  • 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

    塞:堵塞。 没有堵塞,就不可能流动;没有停顿,就不可能前进。语出唐.韩愈《原道》:“然则如之何而可也?曰: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。”原意是说当时对佛老如不加以阻止,孔孟之道就不能得到推行。现常借以说明不

  • 重江复关之隩

    关:要塞。隩:一作“奥”。隐,深。 意谓广陵(即今江苏省扬州市)为重重复复的江河关口所环绕,处于幽深隐蔽之地。语出南朝.宋.鲍照《芜城赋》:“重江复关之隩,四会五达之庄。”唐.沈询《授杜惊淮南节度使

  • 一食万钱

    形容饮食的豪华奢侈。《晋书.何曾传》:“性奢豪,务在华侈,帷帐车服,穷极绮丽,厨膳滋味,过于王者……日食万钱,犹曰无下箸处。”其子何劭亦有父风,“食必尽四方珍异,一日之供,以钱二万为限。”《晋书.任恺

  • 萧朱隙末

    同“萧朱”。清陈梦雷《绝交书》:“知人实难,择交匪易,张 陈凶终,萧 朱隙末。”

  • 目成

    《楚辞.九歌.少司命》:“满堂兮美人,忽独与余兮目成。”东汉.王逸注:“言万民众多,美人并会,盈满于堂,而司命独与我睨而相视,成为亲亲也。”目成,指美人满堂,少司命(司主儿童命运之神)不垂青眼于他人,

  • 二十四友

    《晋书.刘琨传》:“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,冠绝时辈,引致宾客,日以赋诗。琨预其间,文咏颇为当时所许。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,京师人士无不倾心。石崇、欧阳建、陆机、陆云之徒,并以文才降节事谧,琨

  • 羯鼓催花

    唐.南卓《羯鼓录》:相传唐明皇最爱羯鼓(羯,音jié:我国古代民族,匈奴别支),有一次二月初,连续下了几天雨后,天刚放睛,明皇见内庭柳杏将吐,叹道:“对此景物,岂得不与他判断之乎?”于是派高力士去取羯

  • 桃源人

    源见“桃花源”。借指遁居世外的隐士。唐王维《蓝田山石门精舍》诗:“再寻畏迷误,明发更登历。笑谢桃源人,花红复来觌。”【词语桃源人】   汉语大词典:桃源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