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后汉书.钟离意传》附《药松传》注:“蔡质《汉官仪》曰:‘尚书郎入直台中,官供新青缣白绫被,昼夜更宿,帷帐画,通中枕,卧旃蓐,冬夜随时改易。’”汉时典制,凡尚书郎入直,官供新锦被、帷帐、枕等。后遂用为
受了人的恩惠,即应为人分担祸患。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汉王遇我甚厚,载我以其车,衣我以其衣,食我以其食。吾闻之,乘人之车者,载人之患;衣人之衣者,怀人之犹;食人之食者,死人之事。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予!
谓罪大恶极,一死尚不足以抵罪。《汉书.路温舒传》:“盖奏当之成,虽咎繇听之,犹以为死有余辜。”咎(一读 ㄐㄧㄡˋ jiù 救,一读 ㄍㄠ gāo 高,此处读 ㄍㄠ gāo 高)繇( ㄧㄠˊ
《韩诗外传》卷七第二章:“使者曰:‘调则可记其柱。’王曰:‘不可。天有燥湿,弦有缓急,柱有推移,不可记也。’使者曰:‘臣请借此以喻。楚之去赵也千有馀里,亦有吉凶之变。凶则吊之,吉则贺之,犹柱之有推移,
源见“樗栎”。老臭椿木。喻老而无用之材。多用为谦词。清 梁章鉅《归田琐记.张孟词贡士》:“华暂芬优钵,材偏耻寿樗。”【词语寿樗】 汉语大词典:寿樗
同“放他头地出”。宋苏轼《送晁美叔发运右司》诗:“尚欲放子出一头,酒醒梦断四十秋。”
《论语.学而》:“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。”原谓献身,后用作出仕之典。唐杜甫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》之七:“长安卿相多少年,富贵应须致身早。”【词语致身】 汉语大词典:致身
同“沐猴而冠”。元无名氏《延安府》二折:“你这等人,乃沐猴衣冠之辈,马牛襟裾之材。”见“沐猴而冠”。明·无名氏《十探子》2折:“你这等人,乃~之辈,马牛襟裾之材。”【词语沐猴衣冠】 成语:沐猴衣冠汉
《书.大禹谟》:“帝念哉!念兹在兹,释兹在兹,允出兹在兹,惟帝念功。”孔传:“兹,此;释,废也。念兹人,在此功;废此人,在此罪。言不可诬。”后因以“念兹在兹”谓念念不忘于某一事情。晋 陶渊明《命子》诗
夫:助词。奚:何,什么。 乐天知命还有什么疑惑。 表示自己坚定地相信天命。语出晋.陶潜《归去来辞》:“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!”元.吴景奎《庚寅四月廿八日禅房成》:“谁道野夫为计早,乐夫天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