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安乐窝

安乐窝

北宋学者邵雍隐居处。起初邵隐居苏门山(在今河南辉县)中,为其所居起名为“安乐窝”。后迁洛阳天津桥南,仍用此名。邵雍(1011-1077年)宋范阳(今河北涿县)人。字尧夫,自号安乐先生、伊川翁等。少时随父迁到卫州共城(今河南辉县),居住在城西北苏门山。他学习极为刻苦,寒不升炉,暑不用扇,夜不就席,数年手不释卷。后以为应仿效古人,遍游四方。便越黄河、汾河,涉淮河、汉水,考察了齐、鲁、宋、郑等古国故城遗址,翻然而归。说是悟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,从此不再出游。回到共城后,从李之才学习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等象数之学(企图用符号、形象和数字推测宇宙变化的一种学说)。晚年移居洛阳。邵雍反对王安石变法,司马光、富弼、吕公著等都与他交往密切,并为其购置一座庄宅。在“安乐窝”中,邵雍种植谷物,按时令耕作,可供衣食。早晨,烧上香,安闲而坐;晚上,斟酒自饮,微醉即止。兴之所致,还常常自吟自歌。春秋天,无风无雨时就坐着车子,由一人拉着到城中随意游玩。那些官宦人家和有地位、有声望的读书人都能识别他乘坐的车子的声音,争相出来迎接;就连小孩和杂役人员也都十分高兴,不称呼他的名字,而说“我家先生来了。”有时他在外住两天才回去,于是,爱管闲事的人就按照邵雍的住所,另外建造房子,供他外出游玩时住宿,名曰“行窝”。后人常以“安乐窝”比喻安逸舒适的住所和生活环境。

【出典】:

宋史》卷427《道学传一·邵雍传》12727页:“富弼、司马光、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,雅敬雍,恒相从游,为市(购置;买)园宅。雍岁时耕稼,仅给衣食。名其居曰‘安乐窝’,因自号安乐先生。旦则焚香燕坐,哺(bū逋,古时申时,即午后三时至五时)时酌酒三四瓯,微醺即止,常不及醉也,兴至辄哦(é俄,吟哦;低声地唱)诗自咏。春秋时出游城中,风雨常不出,出则乘小车,一人挽之,惟意所适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,争相迎候,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:‘吾家先生至也。’不复称其姓字。或留信宿乃去。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,以候其至,名曰‘行窝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辛弃疾《题鹤鸣亭三首》其二:“疏帘竹簟(diàn殿。供坐卧用的竹席)山茶碗,此是幽人安乐窝。”又《洞仙歌·贤愚相去》:“羡安乐窝中泰和汤,更剧饮无过,半醺而已。” 宋·戴复古《访赵东野》:“四山便是清凉国,一室可为安乐窝。”


偏正 北宋邵雍隐居苏门山中,自号安乐先生,把住处称作“安乐窝”。见《宋史·邵雍传》。后以指舒适安逸的住处。宋·戴复古《访赵东野》诗:“四山便是清凉国,一室可为~。”△用于描写安逸生活。


【典源】《宋史·邵雍传》:“初至洛,蓬荜环堵,不芘风雨,躬樵爨以事父母,虽平居屡空,而怡然有所甚乐,人莫能窥也。……雍岁时耕稼,仅给衣食。名其居曰‘安乐窝’,因自号安乐先生。”

【今译】 宋代邵雍字尧夫,初至洛阳居住,住在草屋里,不蔽风雨,自己砍柴烧饭侍奉父母,虽然贫困,而怡然自乐。他将自己的住所称为“安乐窝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安闲舒适的住处。

【典形】 安乐窝、尧夫安乐窝。

【示例】

〔安乐窝〕 宋·张炎《南楼令·有怀西湖》:“客里醉时歌,寻思安乐窝。买扁舟,重缉渔蓑。”元·关汉卿《四块玉·闲适》:“离了名利场,钻入安乐窝,闲快活。”

〔尧夫安乐窝〕 元·赵禹珪《雁儿落过清江引 ·美河南王》:“赛渊明五柳庄,胜尧夫安乐窝。”


【词语安乐窝】  成语:安乐窝汉语词典:安乐窝

猜你喜欢

  • 焚骨扬灰

    也作“焚尸扬灰”。焚烧尸骨,扬弃骨灰。形容极端仇视。侯景(503-552年)字万景。南朝梁怀朔镇(今内蒙古包头东北)人。原为北魏定州刺史,后归梁,不久又举兵叛梁。夺取建康(南京),攻陷台城(宫城),困

  • 兰亭

    同“兰亭会”。唐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,兰亭已矣,梓泽丘墟。”亦指《兰亭帖》。唐李商隐《寄在朝郑曹独孤李四同年》诗:“不因醉本《兰亭》在,兼忘当年旧永和。”宋陆游《太平时》词:“临罢《

  • 吹笙缑山

    同“吹笙缑岭”。宋苏轼《南歌子.黄州腊八日》词:“吹笙只合在缑山,同驾彩鸾归去趁新年。”

  • 长卿贫

    同“长卿四壁”。唐武元衡《长安叙怀寄崔十五》诗:“家甚长卿贫,身多公幹病。”

  • 耳食之言

    见“耳食之论”。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不是信》:“虽然偶有些‘~’,又不大抵是无关大局的事。”【词语耳食之言】  成语:耳食之言汉语大词典:耳食之言

  • 衣锦昼荣

    同“衣锦还乡”。明沈鲸《双珠记.弃官寻父》:“微行捷径,可知非衣锦昼荣。”

  • 天人之际

    天道与人事的相互关系。西汉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说:“我也不自量力,近年来想要用简陋的文辞,搜集天下散失的传闻,考核它的各类事迹,探讨它的成败或兴衰的原因,共写成130篇,想要探究天道与人事的相互关系

  • 蹇修

    《楚辞.离骚》:“解佩纕以结言兮,吾令蹇修以为理。”王逸注:“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。”后因以“蹇修”指媒妁。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二:“灵妃顾我笑,粲然启玉齿。蹇修时不存,要之将谁使。”【词语蹇修】   

  • 袒腹晒书

    源见“晒腹”。谓诗书尽在腹中,富有学问。清程先贞《篾丝箧》诗:“不如七夕秋阳暖,袒腹空庭自晒书。”

  • 井络

    《文选》卷四晋.左太冲(思)《蜀都赋》:“岷山之精,上为井络。”晋.刘渊林注:“《河图括地象》曰:‘岷山之地,上为井络。’”井络,星宿名。精,灵气。井络星下临岷山之地,故使蜀地山川顿生灵气。后因用为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