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大巧若拙

大巧若拙

拙:笨拙。 最灵巧的人(由于不逞能)表面上看,好像很笨拙。语出《老子》四五章: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辨若讷。”《庄子.胠箧》:“毁绝钩绳而弃规矩,攦工倕之指,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。故曰‘大巧若拙’”清.刘熙载《艺概.书概》:“正行二体始见于钟(繇)书,其书之大巧若拙,后人莫及。”清.谭嗣同《治言》:“观乎龙门之凿,然后知大巧若拙也。”闻一多《龙凤》:“现在从这角度来打量孔、老,恕我只能看见一位‘申申如也’、‘夭夭如也’而谄上骄下的司寇,和一位以‘大巧若拙’的手段‘助桀为虐’的柱下史。”


主谓 真正聪明灵巧的人,不炫耀自己,表面上似乎很笨拙。语出《老子》45章: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马南邨《燕山夜话》:“真正的大画家,却是~,独创新面貌。”※拙,不读作chū,△褒义。用于才智方面。→大智若愚 大智如愚深藏若虚 ↔露才扬己


【词语大巧若拙】  成语:大巧若拙汉语词典:大巧若拙

猜你喜欢

  • 莫名其器

    《晋书.王戎传》:“戎有人伦鉴识,尝目山涛如璞玉浑金,人皆钦其宝,莫知名其器。”又《世说新语.识鉴》:“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,人皆钦其宝,莫知名其器。”璞玉浑金,指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,用以比

  • 望望然去之

    看了一眼就走开。 形容厌恶的情态。语出《孟子.公孙丑上》:“推恶恶之心,思与乡人立,其冠不正,望望然去之,若将浼焉。”《聊斋志异.小梅》:“至座有良朋,车裘可共;迨宿莽既滋,妻子凌夷,则车中人望望然

  • 梁园赋

    同“梁园赋雪”。唐李商隐《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》:“幸借梁园赋,叨蒙许氏评。”

  • 颊上添毫

    亦作“颊上三毛”。颊:面颊。毫:毫毛。面颊上加上三根毫毛,形容绘画、文章等作品描绘生动传神。顾恺之(事迹见前“布帆无恙”条)绘画特别讲求传神,每画一幅人物图象,有时好几年都不给画中人点上眼睛。人们问他

  • 不若一丁字

    源见“不识一丁”。形容读书识字之重要。清黄遵宪《近世爱国志士歌》之四:“武门两石弓,不若一丁字。”

  • 刻木母供事

    同“刻木当严亲”。南朝梁武帝《孝思赋》:“顾丁兰其何人……刻木母以供事,常朝夕而在傍。”

  • 掇皮皆真

    《世说新语.赏誉》:“谢公(谢安)称蓝田(王述),掇(音duō,摘取)皮皆真。”刘孝标注引徐广《晋记》曰:“述(王述)贞审,真意不显。”意指王述不显真意,须掇其皮,方能显示出一包天真。后遂以“掇皮皆真

  • 知音

    源见“伯牙鼓琴”。比喻知己。三国 魏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徐、陈、应、刘,一时俱逝,痛可言邪……伯牙绝弦于钟期,仲尼覆醢于子路,痛知音之难遇,伤门人之莫逮。”亦特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、正确评价的人。南朝

  • 胶柱

    同“胶柱鼓瑟”。明张居正《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》:“蓟 永事势,与他镇不同,若俟贼已见形,而后调兵支粮,则无及矣。事有权宜,不宜胶柱,惟公裁之。”【词语胶柱】   汉语大词典:胶柱

  • 龙皮扇子

    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.龙皮扇》:“元宝家有一皮扇子,制作甚质。每暑月宴客,即以此扇子置于坐前,使新水洒之,则飒然风生,巡酒之间,客有寒色,遂命撤去。明皇亦曾差中使去取看,爱而不受,帝曰:‘此龙皮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