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

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

择:挑选。 说出的话,做出的事,都无需选择。 形容言行都合乎法度。语出《孝经.卿大夫章》:“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。”邢昺注疏:“言行皆遵法度,所以无可择也。”《三国志.魏志.邴原传》裴松之注引《(邴)原别传》:“原亦以高远清白,颐志澹泊,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,故英伟之士向焉。”唐.张说《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》:“心根孝友,器包礼乐。动蹑思后,故口无择言;照在机前,故身无择行。”也单引〔口无择言〕。汉.马援《诫兄子严敦书》:“龙伯高敦厚周慎,口无择言。”晋.夏侯湛《昆弟诰》;“厥乃口无择言,柔惠且直,廉而不刿,肃而不厉。”


其他 言行都合符礼法,没有什么可挑择的。语本《孝经·卿大夫章》:“口亡择言,行亡择行。”[例]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修心养性努力做到~。△多用于修养高方面。


【词语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】  成语: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汉语词典: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

猜你喜欢

  • 叔夜不堪

    源见“嵇康七不堪”。指才能不称。叔夜,嵇康字。元段成己《幽怀用梦庵张丈韵》之一:“百年过眼半羁旅,十日逢人九叹嗟。叔夜不堪长抱病,冯驩何苦久无家?”

  • 元礼归纶氏

    《后汉书.李膺传》:“李膺字元礼,颍川襄城人也……转护乌桓校尉。鲜卑数犯塞,膺常蒙矢石,每破走之,虏甚惮慑。以公事免官,还居纶氏,教授常千人。”东汉.李膺字元礼,因事免官,便回到颍阳(即纶氏)去教书。

  • 痴绝

    源见“长康三绝”。指人有痴气或不合流俗。宋苏轼《次韵韶守狄大夫》之一:“才疏正类孔文举,痴绝还同顾长康。”【词语痴绝】   汉语大词典:痴绝

  • 凫舄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指仙履。南朝 梁沈约《善绾碑》:“霓裳不反,凫舄忘归。”亦用指县令行踪。唐骆宾王《饯郑安阳入蜀》诗:“惟有双凫舄,飞去复飞来。”【词语凫舄】   汉语大词典:凫舄

  • 让锦袍

    源见“夺锦袍”。指诗文竞赛略输一筹。唐元稹《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》诗:“南郡传纱帐,东方让锦袍。”

  • 拱辰

    《论语.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众星共(拱)之。”后因以“拱辰”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。唐元稹《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》:“陛下若骑从轻驰,则道途无拱辰之备。”《宋史.高丽传》:“载推柔

  • 夜坐佛膝

    元末明初著名书画家、诗人王冕少年时代读书的事迹。王冕(1287-1359年),字元章,诸暨(今属浙江)人。年幼时家境贫寒。父亲让他去放牛,他却溜进学堂,听学生们朗读课文,直到傍晚才回家,竟忘了牵回自己

  • 马角乌头

    源见“乌头白,马生角”。比喻不能实现之事。清曹贞吉《百字令.咏史》词:“田光老矣,笑燕丹宾客,都无人物。马角乌头千载恨,匕首匣中如雪。”并列 马头上长角,乌鸦头变白,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。语本《燕丹子》

  • 志不求易,事不避难

    参见“盘根错节”。

  • 广开言路

    喻指集思广益,听取不同意见。来历,(?一133年)字伯珍,东汉大臣。汉安帝延光二年(124年),因听信臣下谗言,废太子刘保为济阴王,来历以长公主之子与群臣上疏为太子辩诬,使得安帝极为不满。下诏斥责来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