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利令智昏

利令智昏

形容因贪利而失去理智,不辨一切。《史记.平原君虞卿列传赞》:“太史公曰:平原君翩翩,浊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体。鄙语曰‘利令智昏’,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

主谓 为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,丧失理智。霍达《穆斯林的葬礼》:“蒲寿昌这个精明盖世的商人怎么偏偏留下了这样的疏漏? 唉,~,三年前,他完全被贪心给弄糊涂了!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逐利。→利欲熏心 惟利是图 财迷心窍 苍蝇见血 ↔淡泊寡欲 淡泊明志。 也作“利令智惛”。


解释贪图私利而使头脑糊涂。

出处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平原君,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体。鄙语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
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,赵国宰相,战国四公子之一。赵孝成王四年(公元前262年),韩国把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,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,就把上党十七个城池献给赵国。赵孝成王大喜,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,认为这是冯亭在打算引赵抗秦。

赵孝成王召见平原君赵胜商议此事,赵胜认为可以接受。于是赵王派他前去接受这些城池,并命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,由此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。赵孝成王六年(公元前260年),赵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,秦军包围赵军,活埋了赵国四十万降卒。赵孝成王九年(公元前257年),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,情况十分危急。在平原君的游说下,楚、魏等国前来援救,才解了邯郸之围。

对于赵胜主张接受上党之地,司马迁并不认同。他在《史记》中评论说,平原君是乱世才子,可是看不到大的方面。俗话说‘私利会让人的心智昏乱’。平原君贪信冯亭的邪说,使赵国被活埋在长平的士兵多达四十多万,而且还差一点让都城邯郸沦陷,说的正是这个道理。

近义利欲熏心

例句

一些官员忘了自己的身份、使命,利令智昏,作出了对不起人民的蠢事。


【词语利令智昏】  成语:利令智昏汉语词典:利令智昏

猜你喜欢

  • 城中好广眉,四方且半额

    城:指京城。广眉:长眉。 京城里时兴画长眉毛,各地就将变本加厉把眉毛延长到半个额头。 比喻上有所好,下必有甚。语出《后汉书.马援传.附子廖》:“夫改政移风,必有所本。长安语曰:‘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

  • 沧桑之变

    见“沧海桑田”。《续夷坚志》序:“有金元遗山先生,具班马之才,阅~,隐居不仕,著述自娱。”【词语沧桑之变】  成语:沧桑之变汉语大词典:沧桑之变

  • 犊鼻裩

    同“犊鼻”。裩,同“裈”。宋梅尧臣《岸贫》诗:“稚子将荷叶,还充犊鼻裩。”【词语犊鼻裩】   汉语大词典:犊鼻裩

  • 仙棋一局

    源见“柯烂忘归”。谓时隔长久,世事变迁。宋张耒《福昌南望》诗:“鹤柱千年无故老,仙棋一局换人间。”

  • 一字连城

    一个字就价值连城,形容文字精妙。本于北魏元勰对高祖的赞誉。元勰,字彦和,献文帝的儿子,敏而好学,喜好属文,高祖时任司徒、太子太傅,与高祖君臣义重、兄弟情深。一日,高祖与侍臣升坐金墉城,看见堂后的梧桐和

  • 荐藻

    《左传.隐公三年》:“苟有明信,涧溪沼沚之毛,苹蘩蕰藻之菜,筐筥锜釜之器,潢污行潦之水,可荐于鬼神,可羞于王公。”古人重心“诚”,《左传》中说:人有诚心,虽涧溪中之藻类,亦可荐于鬼神。后遂用为咏心诚敬

  • 官清蚌蛤还

    源见“合浦珠还”。称赞地方官清廉正直,政绩卓著。唐韩愈《送郑尚书赴海南》诗:“风静鶢鶋去,官清蚌蛤还。”

  • 自觉形秽

    南朝.宋.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容止》:“骠骑王武子,是卫玠之舅,俊爽有风姿,见玠辄叹曰:‘珠玉在侧,觉我形秽。’”形秽:形象丑陋。指因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。后因以“自觉形秽”作为与人相比,自

  • 拘文牵俗

    文:指法令条文。 为条文所拘束,为流俗所牵制。 表示缺乏革新创造精神。语出《汉书.司马相如传下》:“且夫贤君之践位也,岂特委琐握?,拘文牵俗,循诵习传,当世取说云尔哉?”颜师古注:“不拘细微之文,

  • 覆车继轨

    源见“前车之鉴”。前面的车翻倒了,后面的车继续按旧车辙行进。谓重蹈覆辙。三国 魏李康《运命论》:“故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。前鉴不远,覆车继轨。”连动 前面的车翻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