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出生入死

出生入死

原指出生地,入死地。后多指冒着生命的危险,活动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之中。《老子》第五十章:“出生入地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”《韩非子.解老》:“人始于生而卒于死,始之谓出,卒之谓入,故曰出生入死”。


并列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去。后形容经历极大危险,随时有死去的危险。语出《老子》50章:“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”高建群《白房子争议地区源流考》:“责任仿佛在自己方面似的,他可怜这些远离家乡,远离亲人,远离人类,在这荒原地带与他相依为命、~的人们。他原谅了巴郎子。”△描写人经历危险,多用于战斗中或紧急抢险中。→赴汤蹈火 舍生忘死 冲锋陷阵 ↔贪生怕死。 也作“入死出生”、“生死出入”。


解释原谓从出生到死去。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,随时有死的可能。

出处《老子·德经》五十章:“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”

《老子》是老子思想的总结,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之一是“无为”。老子在讲到关于人的生死时说: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,入于坟墓就是死。所有人中,长寿者占十分之三,短命者占十分之三,还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,却自己走向死路的,也占了十分之三。造成最后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?是因为养生养得太过分。曾经听说,善于养护生命的人,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,在军队中打仗不会受到伤害;犀牛用不上它的角,老虎用不上它的爪,兵器用不上它的刃,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。

老子在这段话中认为,有十分之六的人,他们的生死符合自然规律,还有十分之三的人,因为过分追求养生反而短命,只有最后那十分之一的人,因为讲求“无为”、善于养生,因而得以永享天年。

近义赴汤蹈火

反义贪生怕死

例句

谁也数不清,你在敌特的枪口下,曾几度出生入死。


【词语出生入死】  成语:出生入死汉语词典:出生入死

猜你喜欢

  • 风雩咏归

    《论语.先进》:孔子要几位弟子陈述各自的志趣,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说后问到曾皙(xī),“鼓瑟希,铿尔舍瑟而作,对曰:‘异乎三子者之撰。’子曰:‘何伤乎,亦各言其志也!’曰:‘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

  • 倚马成章

    源见“倚马才”。形容文思敏捷,为文顷刻而成。宋吴文英《声声慢.寿毛鹤塘》词:“风月襟怀,挥毫倚马成章。”

  • 梦卜之求

    《史记.殷本纪》:“武丁(殷商帝小乙之子,庙号高宗)夜梦得圣人,名曰说。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,皆非也。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于野,得说于傅险(也作岩)中。是时说为胥靡(古代服劳役的刑徒),筑于傅险。见于武丁,

  • 三良殉秦

    指秦穆公死,三位贤良大臣奄息、仲行、鍼虎都殉葬从死。后以此典感叹良臣从死。秦穆公(?——前621年),即嬴任好,春秋时,秦国国君。在位(前659年——前621年)时,曾重用百里奚、蹇叔等人,奋发图强。

  •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

    在天地之间,到哪里也逃不脱。语出《庄子.人间世》:“仲尼曰:‘……臣之事君,义也,无适而非君也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’”同书《庚桑楚》:“寇莫大于阴阳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”宋.朱熹《二程语录》卷六:“父

  • 济川舟楫

    同“济川舟”。宋刘一止《望明河.赠路侍郎使高丽》词:“许国精忠,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。”

  • 仙令凫

    同“仙令双凫”。清袁枚《送用庵归毗陵》诗:“赫赫宫傅驾,双双仙令凫。”

  • 覆醴

    《战国策.燕策一》:“〔苏秦〕曰:‘足下不知也。臣邻家有远为吏者,其妻私人。其夫且归,其私之者忧之。其妻曰:‘公勿忧也,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。’后二日,夫至。妻使妾奉卮酒进之。妾知其药酒也,进之则杀主父

  • 踵息

    《庄子.大宗师》:“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。”踵息,气息从脚踵中来。后以指炼气养生之法。宋苏轼《蔡州道上遇雪》诗:“平生学踵息,坐觉两?温。”亦指呼吸徐缓深沉。宋陆游《独学》诗:“踵息无声酣午枕,

  • 蘋风

    源见“青蘋末”。指初起的风或微风。唐玄宗《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》诗:“桂月先秋冷,蘋风向晚清。”宋宋祁《集江渎池》诗:“蘋风如有意,盈衽借浮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