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云阳刑市

云阳刑市

指韩非出使秦国,被李斯、姚贾诬害,冤死云阳(今陕西淳化县西北)狱中。后以此典借指刑场或行刑地。韩非(约前280年——前233年),出身韩国贵族,与李斯同在荀卿门下学习。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,建议变法图强,未被采用。于是发愤著书立说,以明己志。秦王政慕其名,致书韩王,强邀韩非出使秦国。秦王政十三年(前234年),韩非出使秦国(都咸阳,今陕西咸阳市东北),秦国采用李斯之计谋,拘留韩非,韩非死在云阳。此典又作“云阳”、“云阳市”、“赴云阳”、“闹市云阳”、“云阳鲜血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6《秦始皇本纪》232页:“十三年,”“韩非使秦,秦用李斯谋,留非,非死云阳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曹邺《读李斯传》:“不见三尺坟,云阳草空绿。” 元·马致远《泰华山陈抟高卧》:“便是死无那葬身之地,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。” 元·武汉臣《生金阁》:“多不到半日时光,餐刀刃亲赴云阳。” 元·宫天挺《严子陵垂钓七里滩》:“木驴牵将,闹市云阳,手脚舒长,六道长钉钉上,咱大家看一场。” 元·范康《陈季卿悟道竹叶舟》:“不管云阳鲜血未曾干,恶风浪早过眼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十三年,……韩非使秦,秦用李斯谋,留非,非死云阳。”正义引《括地志》云:“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,秦始皇甘泉宫在焉。”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毁学》:“李斯相秦,席天下之势,志小万乘,及其囚于囹圄,车制于云阳之市,亦愿负薪入鸿门,行上蔡曲街径,不可得也。”

【今译】 战国时,韩国的韩非与楚国的李斯同师于荀子。当韩非使秦时,李斯妒其才能,陷害他,使秦王将他拘留,韩被迫在云阳狱中自杀。李斯为秦王嬴政客卿,在辅佐秦王统一中国中功劳卓著,秦王称始皇帝后任丞相。始皇死后,赵高谗害李斯,李斯被捕入狱,最终在云阳受腰斩刑 (一说车裂)。云阳故城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刑场或行刑地。

【典形】 赴云阳、闹市云阳、云阳、云阳市、云阳鲜血。

【示例】

〔赴云阳〕 元·武汉臣《生金阁》:“多不到半日时光,餐刀刃亲赴云阳。”

〔闹市云阳〕 元·宫天挺《严子陵垂钓七里滩》:“木驴牵将,闹市云阳,手脚舒长,六道长钉钉上,咱大家看一场。”

〔云阳〕 唐·曹邺《读李斯传》:“不见三尺坟,云阳草空绿。”

〔云阳市〕 元·马致远《泰华山陈抟高卧》:“便是死无那葬身之地,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。”

〔云阳鲜血〕 元·范康《陈季卿悟道竹叶舟》:“不管云阳鲜血未曾干,恶风浪早过眼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殊方同致

    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目的。《隋书·儒林传序》: “北学深芜,穷其枝叶,考其终始,要其会归,其立身成名,殊方同致矣。” 参见:○同归殊途见“殊途同归”。《隋书·儒林传序》:“大抵南人约简,得其英华;

  • 铁面御史

    赵抃(biàn变)弹劾权贵、不徇私情事。赵抃(1008-1084年),字阅道,号知非子。衢州西安(今浙江衢县)人。仁宗景祐年间进士,为州县官,以治绩被翰林学士曾公亮推荐为殿中侍御史,专司弹劾之职。他不

  • 负乘斯夺

    《易.系辞上》:“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。”后以“负乘斯夺”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。宋岳飞《辞宣抚副使札》:“兼招讨使,权不为不重,若更加以甚高非常之宠,必起负乘斯夺之悔,所有宣抚副使恩命,实

  • 鹏飙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鹏抟扶摇九万里。比喻伟人风采。唐王勃《上皇甫常伯启》:“鹏飙既接,仰云径而将趋;龙阪可登,指星台而有望。”【词语鹏飙】   汉语大词典:鹏飙

  • 共为唇齿

    源见“虢灭虞亡”。谓相互依存。《三国志.邓芝传》:“蜀有重险之固,吴有三江之阻,合此二长,共为唇齿,进可兼并天下,退可鼎足而立,此理之自然也。”述宾 比喻相互依存,共有利害关系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邓芝传

  • 架鼋鼍

    源见“鼋梁”。指铺架桥梁。南朝 梁江淹《恨赋》:“雄图既溢,武力未毕。方架鼋鼍以为梁,巡海右以送日。”

  • 菽水之养

    同“菽水承欢”。明夏完淳《狱中上母书》:“斤斤延此二年之命,菽水之养无一日焉。”

  • 楚弓得丧

    同“楚弓楚得”。明梅鼎祚《玉合记.拒间》:“辅车相依,况总是楚弓得丧。”

  • 文从字顺

    文字通顺,词句妥贴。唐代韩愈《南阳樊绍述墓志铭》:“文从字顺各识职,有欲求之此其躅。”躅( ㄓㄨㄛˊ zhuó 浊):足迹,行迹。并列 指文章用词造句妥帖流畅,不矫揉造作。唐·韩愈《南阳樊绍述墓志

  • 湘竹染泪

    同“湘妃怨”。宋刘筠《送客不及》诗:“湘竹几时休染泪,楚旌终日自摇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