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食武昌鱼

不食武昌鱼

三国志.陆凯传》载:三国 吴嗣主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,丞相陆凯进谏,疏中引童谣:“宁饮建业水,不食武昌鱼。”后用为怀恋故土的典故。明何景明《送卫进士推武昌》诗:“此去且随彭蠡雁,何须不食武昌鱼?”


【典源】 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凯传》:“ (孙)晧徙都武昌,扬土百姓泝流供给,以为患苦,又政事多谬,黎无穷匮。(陆) 凯上疏曰:‘……又武昌土地,实危险而塉确,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,船泊则沉漂,陵居则峻危,且童谣言:“宁饮建业水,不食武昌鱼; 宁还建业死,不止武昌居。”’”《宋书·五行志二》:“孙晧初,童谣曰:‘宁饮建业水,不食武昌鱼; 宁还建业死,不止武昌居。晧寻迁都武昌,民泝流供给,咸怨毒焉。”

【今译】 三国吴末帝孙 即位不久,就将国都由建业迁往武昌,不得不从长江溯流而上供给各种物资,致使民怨沸腾,孙晧昏庸荒淫,朝政多误,人民生活贫困。镇西大将军陆凯上疏孙晧,痛陈利害,其中说道:“武昌地势危险,土地贫瘠,不是建都养民的理想地方,从建业迁来的吏民将士远离故土,纷纷思念旧都,童谣唱道:‘宁肯喝建业水,也不吃武昌鱼; 宁可返回建业去死,也不愿在武昌住。’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怀念故土; 或咏武昌风物。

【典形】 不食武昌鱼、建业之水、武昌鱼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食武昌鱼〕 明·何景明《送卫进士推武昌》:“此去且随彭蠡雁,何须不食武昌鱼。”

〔建业之水〕 北周·庾信《思旧铭》:“美酒酌焉,犹思建业之水; 鸣琴在操,终思华亭之鹤。”

〔武昌鱼〕 宋·陆游《初夏杂咏》:“频倾京口酒,亦食武昌鱼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葛屦履霜

    喻过分的节俭。《诗.魏风.葛屦》:“纠纠葛屦,可以履霜。”葛屦( ㄐㄩˋ jù 据):葛的纤维制的鞋,价贱,本夏天穿用,今用以履霜,所以为喻。连动 穿夏季的单鞋去踩冬天的寒霜。比喻过于节俭。或比喻

  • 静婉腰

    《南史.羊侃传》:“侃性豪俊,善音律。自造采莲、棹歌两曲,甚有新致。姬妾列侍,穷极奢靡。舞人张净(或作静)婉腰围一尺六寸(古人尺小,相当于今天的七寸),时人咸推能掌上舞。”南朝梁.羊侃善音律,制曲颇有

  • 贯城

    同“贯索”。清周亮工《羁室中客因予客岁可怜明日又清明之句为数绝句予复用原韵》:“天鸡尽夜有高声,一曜新开古贯城;不识春光何地是,锒铛影里拜清明。”【词语贯城】   汉语大词典:贯城

  • 击壤声

    同“击壤歌”。南朝 宋谢灵运《初去郡》诗:“即是羲 唐化,获我击壤声。”

  • 学颦

    同“学捧心”。清 周士琦《思佳客》词之一:“从来怕见初弦月,才学蛾眉便学颦。”【词语学颦】   汉语大词典:学颦

  • 逵泉之诛

    《左传.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成季(鲁桓公之子)使以君命命僖叔(成季之兄),待于鍼巫氏,使鍼季酖之……饮之,归及逵泉而卒。”后以“逵泉之诛”指以弟杀兄。《宋书.竟陵王诞传》:“昔周德初升,公旦有流言之衅;

  • 一网打尽

    比喻全部落网或网罗无遗。《宋史.范纯仁传》:“昔先臣与韩琦、富弼同庆历柄任,各举所知,当时飞语指为朋党,三人相继补外。造谤者公相庆曰:‘一网打尽。’”先臣:指范纯仁的父亲范仲淹。庆历:宋仁宗年号。柄任

  • 骖鸾弄玉箫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喻成仙升天。宋范成大《卜算子》词:“不惜骖鸾弄玉箫,露湿衣裳冷。”

  • 司空自惯

    同“司空见惯”。宋晁补之《行香子.赠轻盈》词:“司空自惯,狂眼须惊。”

  • 借东风

    《三国演义》四九回载:诸葛亮于仲冬时节作法借三月三日夜东南风,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。今多以“借东风”指利用好的形势或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来推动工作。《南方日报》2004.4.30:“历史行进到2003年